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1版
让青春在乡村绽放
    邹勇向群众做宜居乡村创建宣传

我们在办公室苦思冥想。说心里话,面对清苦的条件,我也有怨,但从来没有怨气;面对复杂的工作,我也有压力,但从来没有被压倒;面对繁重的任务,我心里也不平衡,但从来没有失衡。因为我收获了知识、思想和能力,这些将让自己受益匪浅、受用一生。
  在旬邑县店子河驻村期间,通过逐户走访深挖致贫根源,积极发挥头雁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全村致富能手为村民分享种植、养殖经验,在产业发展、技术指导上给予帮助。后来,这个事迹还被编排成舞台剧《店子河来了年轻人》在全省选调生风采展示上展演;我还积极协助组织部包抓的段王村扶贫帮困,特别当我得知这个村几乎全部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且农户土地大部分流转为集体土地种植蟠桃时,为进一步增强留守妇女创收致富的积极性,在充分结合武功民俗饮食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鼓励村民利用闲置的面积小、分布不均、地势不平坦的土地种植芥菜、并加工、包装成“呛籽菜”进行销售,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万余元,助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邹勇:助力脱贫攻坚,为全面小康贡献一己之力
  邹勇,湖南洞口人,硕士研究生,2016年6月毕业于西农动物医学院预防兽医学专业,通过人才引进来到贵州省安顺市关岭自治县畜牧服务中心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
  关岭牛因其主产区在关岭自治县而得名,盘江流域19个县(市、区)均有分布,是贵州省地方性优良品种,以其“五高一低”(繁殖率高、屠宰率高、出肉率高、氨基酸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塑造了“一生鲜草、一碗好肉”的良好品牌形象。但是,关岭牛也具有体格偏小,种群基数偏低的劣势。
  刚到关岭,我就参与了关岭县“关岭牛”产业发展现状督查工作,对12个乡镇(街道)的规模牛场的选址、布局、相关设施是否齐全、粪污处理、防疫、饲草种植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及指导。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规整后,提出解决建议,并参与编写了《养牛明白书》及《谈养牛场疫苗的合理使用》。
  为了保护关岭牛种质资源和改良本地关岭牛性状,壮大关岭牛种群,我积极向单位领导建议并联系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二级教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陈宏老师及其团队,来关岭考察关岭牛产业发展并借助其科研团队明确了关岭牛起源及种属问题,还参与编写《关岭牛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与父系起源研究》《关岭牛种质资源保护与肉用选育改良的问题与对策》《关岭牛的开发利用现状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等文章。
  在关岭牛产业发展调研中,我们发现全县养殖过程中存在重视病毒性、细菌性疾病的防治,但对于寄生虫病防治的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其实寄生虫感染导致牛群患病的现象较多,如牛蜱虫感染、泰勒焦虫感染等。
  为了解全县关岭牛寄生虫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各个区域寄生虫的种类和发病情况,并筛选出最有效的治疗寄生虫药物,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我积极参与单位申报的《贵州关岭牛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用药实验》项目,并以第一作者发表《关岭自治县某牛场蜱虫病分子诊断及驱虫试验》文章一篇。
  为壮大关岭牛群体,改良关岭牛性状,关岭县委、县政府投巨资从国外引进5000头安格斯能繁母牛,用于与关岭牛杂交改良。2018年7月,我被派往岗乌镇小盘江安格斯能繁母牛场,担任小盘江牛场技术指导组组长,和岗乌镇农业服务中心兽医师吴坤同志一起参与牛群应激隔离阶段的管理,负责指导牛场的消毒、养殖档案健全、合理用药治疗、制定免疫计划、动物卫生监管、配种繁育等工作。
  岗乌小盘江牛场地处北盘江流域,七八月的天气异常炎热,蚊虫特多,牛场各项基础设施及生活用品也没有完全到位,缺电缺水缺工人。在长达近四十五天的隔离期间,我和同事吴坤兽医师同甘共苦、互相帮助,一起致力于牛场的有序运营和牛群的健康繁育。
  最艰苦的时候,我们共饮一瓶矿泉水,一起到5公里外的小溪里露天洗澡,一起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宿舍里。晚上,天气炎热缺乏降温设备,就拆卸床板,到室外享受夜风吹拂,听着蚊蝇歌唱,露天而睡。
  白天,睡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巡查牛圈,在各个牛圈里面穿梭,观察牛群的呼吸、卧姿、反刍、精神、排泄等情况,将异常牛进行记录、隔离、诊断、治疗。由于牛场缺乏保供、治疗装置及雨鞋等人员防护物资,每次治疗我们都穿着拖鞋,踩着牛粪,徒手将病牛绑在铁栏上,有时牛不配合会顶人、踢人,扎在血管里的针头会出现移位需要重复扎针才能将药物全部注射完。
  在牛场里最常见的疾病是支原体感染、腐蹄病及瘤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