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3版
让青春在乡村绽放
    潘洪巨为贫困户发放马匹

查。本着在上一个村的工作态度,“5+2”“白+黑”,终于在2020年1月15日顺利完成国家验收。
  回顾这一年多来,我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机关干部,再从机关干部到驻村干部的转变。有得亦有失,有付出,也有回报,有自信,也有彷徨。但无论如何,现在的我充满激情,满怀斗志,未来也许是一片坦途,也许会荆棘丛生,但我不会改变自己的选调初心,“好男儿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
   潘洪巨: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
  潘洪巨,西农化学与药学院应用化学2017届本科生。2017年考取贵州省选调生,现工作于黔南州都匀市墨冲镇人民政府。2021年1月至今借调至黔南州委组织部工作,担任干部一科工作人员。2018年被共青团都匀市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2020年在都匀市委组织部组织举办的“组工干部岗位大比武”中荣获三等奖。
  2017年10月,我通过省考被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墨冲镇人民政府录取,成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就读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我一直相信,这一切都是我与“三农”剪不断的深深缘分。开学的时候,校长站在台上说,“一所好的大学,不仅要有大师、大楼、大治,更要有大爱之心。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每个学子成为能够担当国家民族使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优秀人才,这就是大学的大爱。传承大爱精神,弘扬大爱文化,让每一位学子感受大爱的力量,便是这所大学的道德价值观。”这段话在我心里深深地埋下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
  从我被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墨冲镇人民政府录取的那一刻起,我的生活就和“扶贫”两个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同千千万万的决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战士”们一起,承担着责任,怀揣着热忱,虔诚而执着地在苦与乐之间一路前行。
  2017年10月26日,是我第一次走访贫困户的日子,在单位前辈的带领下,去给新蒙村上院组的群众核算年均收入。深秋时节,村民们忙完了农活,村子在暖暖的阳光里,呈现出悠闲舒适的氛围,可我心里并不平静,有初上扶贫一线的激动,也有几分怯意和不自信——怯意是因为不知道前方会遇到什么情况,不自信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扶贫这份特殊的工作——毕竟,扶贫并不只是说说。
  2018年6月,因工作调整,单位安排我对口帮扶陆德才、陆德位等8户贫困户,我经历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在走访陆德才老人家庭情况的时候,我发现陆德才家中只有他1人。出生于1958年的他当时已经60岁,身体虚弱,无法修缮自家的房子,借住在女儿女婿家中,虽有一颗想回家养老的心,却苦于没有一处安身之所。得知这些情况后,我立即通过村支两委和政府部门积极上报,为陆德才老人申请到危房改造项目,可惜造化弄人,房子刚刚建好,陆德才老人便因病去世了。每当回想起老人和自己相处的瞬间,我心中都涌起愧疚,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扶贫工作刻不容缓,容不得怠惰因循,务必要雷厉风行。此后,我每次都广泛走访个人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周边邻居,深入挖掘了解实际情况,努力做百姓身边的基层干部,切实解决百姓的问题。
  2019年7月,经组织选派,我全脱产到罗马村担任驻村干部,全身心投入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线战斗中。为了尽快熟悉网格情况,我连续几天和工作队的同事爬山下坎、挨家挨户全部走访了网格的55户农户。走访中,有人诉苦,有人抱怨,有人反映问题,也有人质疑……凡此种种,举不胜举。通过走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党和政府发自内心的依赖信任。
  放眼所及,全都是东家的垃圾又堆到门口了,西家的瓦片好像又滑下来了等等这一类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每当看到乡亲们亲切的眼神和热情的问候,我那一颗躁动的心便瞬间安宁下来。“小潘,你来嘛,你过来我跟你讲件事嘛”,听到这话,我便知道这一定是又有什么不方便让旁人知道的事情要找我帮忙了。
  驻村并不轻松,扶贫并不容易,但有乡亲们发自真心的信任和认可,扶贫干部们就愿意无怨无悔坚持下去。直到2021年,决胜脱贫攻坚,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数奋斗在基层的一线工作者们期盼的一天终于到来了,虽然我们并不会获得什么特殊表彰,也没有那么多人知道我们的名字,但是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有幸曾是扶贫人,转身挥手别贫困。在基层的这几年,我学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我会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尽自己所能,为人民服务。
  (本文参考资料《行走在基层的西农人》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