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6版
关于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思考建议
◎西咸新区研究院课题组
表1:传统研发机构与新型研发机构比较表1:传统研发机构与新型研发机构比较

  西咸新区正处于以秦创原建设见效成势的关键时期,新型研发机构发挥着创新发展生力军作用。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有利于发挥秦创原总窗口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具有自主产权的科技型企业;有利于聚焦陕西优质科教资源,增强源头创新供给能力;有利于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新区创新整体效能。 

  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种新的研发组织形式,凭借市场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专业化的研发和服务体系,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关键共性技术的“策源地”和公共技术服务的“输送带”,在创新驱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快秦创原总窗口建设,优化创新生态体系,推动西咸新区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形成以下思考建议,供参考。
  新型研发机构概念和特点
  不同于传统科技研发基地的命名方式,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是对研究组织特征的一种概括性称谓。按照科技部《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定,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一般而言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功能定位体现政府导向。新型研发机构体现着政府意志和政府职能,政府通过整合当地科技资源力量,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与本地区的主导产业结合,科研成果向本地区企业转化,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创新驱动。
  二是管理模式去行政化。普遍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各类型成员共同组成的理事会担任决策机构。机构设置不定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运行经费采取财政资金、社会资本、产业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是普遍建立激励机制。机构按照企业化管理方式运作,采用合同制、动态考核、末位淘汰等管理制度,以市场薪酬水平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研发和转化的积极性,论文、专利等不再是绩效评价的惟一指标,孵化创新企业、催生新兴产业、创造社会财富是其最终目标。
  四是创新组织机制。具有非常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研发导向,汇集政产学研资源,集合了原始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育和企业孵化等多元化功能,建立了一套从上游创新源头到下游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紧密融合。
  五是高效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机构的平台优势,面向产业发展和前沿技术,背靠创新资源,引入金融资本,建立“政策+创新+产业基金+VC/PE”的新机制,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全链条服务支撑,有效破解科技与市场“两张皮”的问题,大幅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发展现状
  新型研发机构率先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珠三角地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经过二十多年发展,逐步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城市形成蓬勃发展之势。据科技部统计,目前全国新型研发机构达2140家,科研人员20.77万人,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9万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254家、上市企业101家。其中70%的机构聚集在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涉及的产业普遍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超过半数机构注册资金达到千万元,实现了较大规模的盈利,涌现出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