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对高中生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高中生课外心理疏导活动
一位来访者B谈到:我是外地学生,离家比较远,长期住校,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平时在学校只能通过电话跟爸爸沟通(爸妈离异,随爸爸一起生活)。但我每次给爸爸打电话时,爸爸总是会说:“你的生活费已经转给你了,家里都挺好的,你要好好学习。”我每次都想和爸爸多聊一会,结果仅仅聊了一两句学习方面的事,我爸爸就把电话挂了。同学B自述她每次打完电话非常伤心和失落,觉得爸爸完全不在意她,觉得自己在爸爸眼里一点儿也不重要。同学B出现这种想法的原因是她没有得到来自家庭情感的支持和爱的需要,让自己觉得是个没有“家”的孩子。对高中生而言,父母在关心关爱自己的孩子时,不要把物质条件放在第一位,而是应该把孩子的情感需求放在首位,及时给与孩子更多的家庭情感支持和心理关爱,让孩子体会到来自家庭的温暖,这样孩子学习才有动力和信心。
另一位来访者C谈到:我是单亲家庭,妈妈过世,和爸爸一起生活。但我爸爸对我非常严厉,并且控制自己的业余时间和交朋友。周末和长假的时候我特别想和朋友一起出去游玩、逛逛街、放松放松,但是爸爸从来不让我出去,强制让我待在家里学习,还说家里什么都有,没必要出去,而且管控我的手机,不让我用手机进行网络聊天,仅限于用手机来学习或看班级通知。当我和班级某个同学相处较好,交朋友时,爸爸就会说这个同学学习不好,跟这样的同学交朋友会把自己带坏了,不让自己和这个同学来往。跟爸爸讲道理,他非常霸道,根本不听我的,所以我现在在家几乎不想跟爸爸沟通交流,亲子关系很紧张。同学C谈着谈着,留下了眼泪,可以看出她非常伤心、难过,内心非常渴望友情,渴望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走出家门,和朋友正常交往,但是却被自己的爸爸阻断了。对高中生而言,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但不应该采用粗暴干涉的方式,毕竟高中生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对于孩子想做的事,应该与孩子心平气和商量,而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比如孩子想周末出去放松,和谁去、去哪玩、几点回家,只要与孩子商量达成一致,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孩子也会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心服口服,自然也会理解父母的做法,亲子关系会更加和谐。
以上两个咨询案例都反映出家长忽视了孩子对亲情、友情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高中生,父母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积极给予关注和指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用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或者表达关心关爱时,往往站在长辈的高度与孩子沟通,或者沟通时采取的方式方法不恰当,不仅没有达到沟通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不满。
一位来访者D谈到:当他离开家去学校时,妈妈都会说:“你在学校要好好学习。”当他周末放假回到家时,妈妈又总会问:“在学校有没有好好学?”同学D说,妈妈经常用此类重复性的方式与他沟通,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其次,他觉得妈妈不信任他,才会重复性问他好好学习了没有。这个案例反映出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长期使用一种固定的沟通模式,尽管是在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关爱,但这种沟通模式并不被孩子接受,反而给孩子带来了心理负担,得不偿失。
另一位来访者E谈到:自从上了高中,父母对我的管教就多了起来。每天出门前,妈妈就“在学校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地唠叨不停,回家后爸爸就“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地说个没完,好像自己一上了中学,就掉进了坏人堆。还有,只要是父母喜欢和想要的,我就必须接受,如果我不愿意或者进行申辩,就会听到父母“轮不上你来教育大人”“我这么说是为了你好,你还顶嘴”之类的话。我觉得父母说这样的话很不在理,自己不服气,慢慢地无论父母再说什么,我也只是一边听一边做别的事,再也不想和父母说话了。这个案例反映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不平等的沟通,也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缺乏理解。想想看父母总是站在长辈的高度,用“还轮不上你来教育大人”这样的思想跟孩子沟通,怎能让孩子服气呢?
通过以上案例可知,父母与孩子沟通时,要丰富自己的沟通方式和内容,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有效沟通。父母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呢?首先,父母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只有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体会到被尊重,才会主动与父母敞开心扉交流,表达内心的想法。其次,父母与孩子沟通中遇到问题,要进行心理换位,想想“假如我是孩子”。父母通过心理换位,摆脱固有的角色意识,而能以孩子的心去感受生活,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
一位来访者B谈到:我是外地学生,离家比较远,长期住校,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平时在学校只能通过电话跟爸爸沟通(爸妈离异,随爸爸一起生活)。但我每次给爸爸打电话时,爸爸总是会说:“你的生活费已经转给你了,家里都挺好的,你要好好学习。”我每次都想和爸爸多聊一会,结果仅仅聊了一两句学习方面的事,我爸爸就把电话挂了。同学B自述她每次打完电话非常伤心和失落,觉得爸爸完全不在意她,觉得自己在爸爸眼里一点儿也不重要。同学B出现这种想法的原因是她没有得到来自家庭情感的支持和爱的需要,让自己觉得是个没有“家”的孩子。对高中生而言,父母在关心关爱自己的孩子时,不要把物质条件放在第一位,而是应该把孩子的情感需求放在首位,及时给与孩子更多的家庭情感支持和心理关爱,让孩子体会到来自家庭的温暖,这样孩子学习才有动力和信心。
另一位来访者C谈到:我是单亲家庭,妈妈过世,和爸爸一起生活。但我爸爸对我非常严厉,并且控制自己的业余时间和交朋友。周末和长假的时候我特别想和朋友一起出去游玩、逛逛街、放松放松,但是爸爸从来不让我出去,强制让我待在家里学习,还说家里什么都有,没必要出去,而且管控我的手机,不让我用手机进行网络聊天,仅限于用手机来学习或看班级通知。当我和班级某个同学相处较好,交朋友时,爸爸就会说这个同学学习不好,跟这样的同学交朋友会把自己带坏了,不让自己和这个同学来往。跟爸爸讲道理,他非常霸道,根本不听我的,所以我现在在家几乎不想跟爸爸沟通交流,亲子关系很紧张。同学C谈着谈着,留下了眼泪,可以看出她非常伤心、难过,内心非常渴望友情,渴望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走出家门,和朋友正常交往,但是却被自己的爸爸阻断了。对高中生而言,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但不应该采用粗暴干涉的方式,毕竟高中生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对于孩子想做的事,应该与孩子心平气和商量,而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比如孩子想周末出去放松,和谁去、去哪玩、几点回家,只要与孩子商量达成一致,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孩子也会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心服口服,自然也会理解父母的做法,亲子关系会更加和谐。
以上两个咨询案例都反映出家长忽视了孩子对亲情、友情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高中生,父母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积极给予关注和指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用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或者表达关心关爱时,往往站在长辈的高度与孩子沟通,或者沟通时采取的方式方法不恰当,不仅没有达到沟通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不满。
一位来访者D谈到:当他离开家去学校时,妈妈都会说:“你在学校要好好学习。”当他周末放假回到家时,妈妈又总会问:“在学校有没有好好学?”同学D说,妈妈经常用此类重复性的方式与他沟通,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其次,他觉得妈妈不信任他,才会重复性问他好好学习了没有。这个案例反映出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长期使用一种固定的沟通模式,尽管是在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关爱,但这种沟通模式并不被孩子接受,反而给孩子带来了心理负担,得不偿失。
另一位来访者E谈到:自从上了高中,父母对我的管教就多了起来。每天出门前,妈妈就“在学校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地唠叨不停,回家后爸爸就“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地说个没完,好像自己一上了中学,就掉进了坏人堆。还有,只要是父母喜欢和想要的,我就必须接受,如果我不愿意或者进行申辩,就会听到父母“轮不上你来教育大人”“我这么说是为了你好,你还顶嘴”之类的话。我觉得父母说这样的话很不在理,自己不服气,慢慢地无论父母再说什么,我也只是一边听一边做别的事,再也不想和父母说话了。这个案例反映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不平等的沟通,也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缺乏理解。想想看父母总是站在长辈的高度,用“还轮不上你来教育大人”这样的思想跟孩子沟通,怎能让孩子服气呢?
通过以上案例可知,父母与孩子沟通时,要丰富自己的沟通方式和内容,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有效沟通。父母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呢?首先,父母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只有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体会到被尊重,才会主动与父母敞开心扉交流,表达内心的想法。其次,父母与孩子沟通中遇到问题,要进行心理换位,想想“假如我是孩子”。父母通过心理换位,摆脱固有的角色意识,而能以孩子的心去感受生活,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