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华博物馆:还原一个真实的玄奘
肃成院遗址
里,办公室地面是黄土。为防止灰尘降落,他们用彩条布搭了顶棚。自来水也没通,每天就喝山泉水。玉华宫里的泉水非常硬,喝了以后肚子胀,两三天都不想吃饭。
但是,从千年古刹灰飞烟灭的废墟之上进行挖掘和重建,还原一个真实的玄奘和他生活、译经、圆寂之地的生存状态,谈何容易?
玉华宫遗址位于西安以北200华里处的莽莽山林中,这里是南北绵延千里的子午岭东南麓,与华夏圣地黄帝陵共属桥山一脉。其主峰为凤凰山,周围山脉连绵起伏,山势较为平缓舒张,森林覆盖率高达95.6%,四季景色各异,风光秀丽迷人。
据史料记载,大唐贞观末期,外患已平,太宗李世民以“消热”为由,扩修仁智宫,令将作大匠阎立德负责设计和营造。阎立德十分注重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力求玉华宫的营造“即涧疏隍,凭岩构宇”,最终形成“十殿五门”的宏大规模,并更名为玉华宫,意谓这里就是世外仙境。从此以后,玉华宫所在的这方山水皆以“玉华”为名。
玄奘大师初来玉华,称这里是“阎浮之兜率天”(亦有专家提出,此言是否出自玄奘语,有待查证),也反映出了玉华宫建筑群的富丽堂皇。
玉华宫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集中在肃成院。在玉华宫遗址十殿五门恢弘的宫殿建筑群中,肃成院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这里却是玄奘礼佛和渡渠伤胫的遗址地。
肃成院考古大概持续一年多时间,1999年春天开始挖掘,到2001年夏天左右结束。这次遗址考古发掘中,唐、宋、金、元、明各代玉华寺建筑遗存均有揭露,各时代遗址相互叠压,相间分布。其中明代遗存保存相对较为丰富。从发掘情况看,存在着后世利用前朝建筑材料拟或利用局部建筑的情况。揭露出土迹象表明,明代玉华寺整体布局基本采用了当时寺院的一般通则。站在玉华寺遗址发掘现场,仍可依稀辨认出山门、佛堂、法堂、僧房等功用的明代玉华寺建筑遗存。
明万历年间,玉华寺还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到了明末,这条考古的线索就断了。据考证,明末玉华寺周边地区天灾人祸不断,时局动荡,寺院建筑遭到毁灭性破坏,千年古刹从此灰飞烟灭。
然而,一千多年间,纷至沓来的文人墨客玉华怀古,留下了大量的诗赋文章,这些史料和碑刻极大地丰富了玉华宫(寺)的文化内涵,也证明玉华古寺千百年间一脉相承,绵延不绝,式虽微而名益广,殿虽衰而神永存。
博物馆所在之地是唐代玉华宫遗址,这里还居住着一千多居民。王民把居民动员起来,让他们也变成了博物馆遗址的文物保护员。王民还给玉华宫的父老乡亲写了公开信,倡议大家携手共建一个弘扬玄奘精神的基地。
除了参与玉华宫遗址三次考古勘探工作,王民还负责完成了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参与完成《玉华宫遗址保护规划》《玉华宫遗址安防工程设计方案》《玉华宫遗址驻銮崖石窟岩体保护修缮设计方案》等编制工作;负责完成《铜川文物志》玉华宫卷的编撰工作;与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联合开展玄奘和玉华佛教文化专项课题研究,形成十万余字的《玄奘的文化价值与玉华宫玄奘文化符号的现代彰显》成果;主持编撰的《玉华宫里忆玄奘》一书即将出版,合作出版了《唐玉华宫》《玄奘遗骨之谜》等玉华宫历史文化研究书籍。
2004年,王民被任命为玉华博物馆副馆长,协助馆长工作。2016年担任馆长。
肃成院遗址前前后后发现两件跟玄奘直接有关的历史文物——金刚座和佛迹记碑。这让王民兴奋不已。
金刚座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青石质,方形基座上承以束腰莲台,莲台顶部刻长方形凹槽以连接释迦佛像。莲台上部剔地形成肥硕的仰状莲瓣,下部浮雕如意云头,方形基座正面左侧镌刻造像题记一篇共二十字,楷书,其文曰“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1956年,一直存留在肃成院石窟的这件佛门至宝被移至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展示。
佛迹记碑此前多称佛(祖)足印或佛足碑,后据肃成院遗址新近出土的资料予以更名。《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游历五印诸国,曾到摩揭陀国波吒离城,亲礼释迦足印刻石。1999年,在玉华寺肃成院遗址中,发现了玄奘法师敬造的佛迹记碑题记部分残块,碑为青石质,上有铭文数行:“佛迹记”“摩揭陀国”“波吒釐城”“释迦如来”“蹈石留迹”“奘亲观礼图”。
这件残碑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肃成院出土的两件国之重宝,奠定了玉华博物馆作为玄奘圣迹及古代翻译外来著作数量最多之地的独特地位。
2013年,玉华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2015年,《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规划》将玉华宫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
里,办公室地面是黄土。为防止灰尘降落,他们用彩条布搭了顶棚。自来水也没通,每天就喝山泉水。玉华宫里的泉水非常硬,喝了以后肚子胀,两三天都不想吃饭。
但是,从千年古刹灰飞烟灭的废墟之上进行挖掘和重建,还原一个真实的玄奘和他生活、译经、圆寂之地的生存状态,谈何容易?
玉华宫遗址位于西安以北200华里处的莽莽山林中,这里是南北绵延千里的子午岭东南麓,与华夏圣地黄帝陵共属桥山一脉。其主峰为凤凰山,周围山脉连绵起伏,山势较为平缓舒张,森林覆盖率高达95.6%,四季景色各异,风光秀丽迷人。
据史料记载,大唐贞观末期,外患已平,太宗李世民以“消热”为由,扩修仁智宫,令将作大匠阎立德负责设计和营造。阎立德十分注重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力求玉华宫的营造“即涧疏隍,凭岩构宇”,最终形成“十殿五门”的宏大规模,并更名为玉华宫,意谓这里就是世外仙境。从此以后,玉华宫所在的这方山水皆以“玉华”为名。
玄奘大师初来玉华,称这里是“阎浮之兜率天”(亦有专家提出,此言是否出自玄奘语,有待查证),也反映出了玉华宫建筑群的富丽堂皇。
玉华宫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集中在肃成院。在玉华宫遗址十殿五门恢弘的宫殿建筑群中,肃成院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这里却是玄奘礼佛和渡渠伤胫的遗址地。
肃成院考古大概持续一年多时间,1999年春天开始挖掘,到2001年夏天左右结束。这次遗址考古发掘中,唐、宋、金、元、明各代玉华寺建筑遗存均有揭露,各时代遗址相互叠压,相间分布。其中明代遗存保存相对较为丰富。从发掘情况看,存在着后世利用前朝建筑材料拟或利用局部建筑的情况。揭露出土迹象表明,明代玉华寺整体布局基本采用了当时寺院的一般通则。站在玉华寺遗址发掘现场,仍可依稀辨认出山门、佛堂、法堂、僧房等功用的明代玉华寺建筑遗存。
明万历年间,玉华寺还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到了明末,这条考古的线索就断了。据考证,明末玉华寺周边地区天灾人祸不断,时局动荡,寺院建筑遭到毁灭性破坏,千年古刹从此灰飞烟灭。
然而,一千多年间,纷至沓来的文人墨客玉华怀古,留下了大量的诗赋文章,这些史料和碑刻极大地丰富了玉华宫(寺)的文化内涵,也证明玉华古寺千百年间一脉相承,绵延不绝,式虽微而名益广,殿虽衰而神永存。
博物馆所在之地是唐代玉华宫遗址,这里还居住着一千多居民。王民把居民动员起来,让他们也变成了博物馆遗址的文物保护员。王民还给玉华宫的父老乡亲写了公开信,倡议大家携手共建一个弘扬玄奘精神的基地。
除了参与玉华宫遗址三次考古勘探工作,王民还负责完成了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参与完成《玉华宫遗址保护规划》《玉华宫遗址安防工程设计方案》《玉华宫遗址驻銮崖石窟岩体保护修缮设计方案》等编制工作;负责完成《铜川文物志》玉华宫卷的编撰工作;与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联合开展玄奘和玉华佛教文化专项课题研究,形成十万余字的《玄奘的文化价值与玉华宫玄奘文化符号的现代彰显》成果;主持编撰的《玉华宫里忆玄奘》一书即将出版,合作出版了《唐玉华宫》《玄奘遗骨之谜》等玉华宫历史文化研究书籍。
2004年,王民被任命为玉华博物馆副馆长,协助馆长工作。2016年担任馆长。
肃成院遗址前前后后发现两件跟玄奘直接有关的历史文物——金刚座和佛迹记碑。这让王民兴奋不已。
金刚座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青石质,方形基座上承以束腰莲台,莲台顶部刻长方形凹槽以连接释迦佛像。莲台上部剔地形成肥硕的仰状莲瓣,下部浮雕如意云头,方形基座正面左侧镌刻造像题记一篇共二十字,楷书,其文曰“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1956年,一直存留在肃成院石窟的这件佛门至宝被移至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展示。
佛迹记碑此前多称佛(祖)足印或佛足碑,后据肃成院遗址新近出土的资料予以更名。《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游历五印诸国,曾到摩揭陀国波吒离城,亲礼释迦足印刻石。1999年,在玉华寺肃成院遗址中,发现了玄奘法师敬造的佛迹记碑题记部分残块,碑为青石质,上有铭文数行:“佛迹记”“摩揭陀国”“波吒釐城”“释迦如来”“蹈石留迹”“奘亲观礼图”。
这件残碑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肃成院出土的两件国之重宝,奠定了玉华博物馆作为玄奘圣迹及古代翻译外来著作数量最多之地的独特地位。
2013年,玉华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2015年,《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规划》将玉华宫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