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1版
“四个自信”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必须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积极带领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暑期社会实践等实践育人活动,促使大学生直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四个自信”的大众性和实效性。总之,要能够始终做到“以科学理论培养大学生,致力于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大学生真正树立鸿鹄之志”,[9]为学业和事业不懈奋斗。
  2、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自从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后,“四个自信”被广泛运用于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授课,由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理论的讲解和普及。然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四个自信”无非是在原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添加了部分知识点而已,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采用传统的思维方法不求甚解地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背诵记忆,以囫囵吞枣式的途径被动接受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积累和灌输,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和实效性。
  在“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在传统理论灌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思维,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兴趣点;另一方面也必须运用启发式引导作为知识传授的主渠道,使思政课理论知识要点尽可能多地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信心和决心。
  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特别注重启发性培育模式,引导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科学树立“四个自信”的政治信仰,在不断启发中让大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为增强和大学生的互动,思政课教师可合理运用各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采用科学讲授法以注重启发性,培养大学生思政课的学科思维;采用讨论法以激发大学生兴趣,培养大学生之间的合作思维;采用任务驱动法布置探究性任务,让大学生自主进行资料查阅;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运用线上平台(例如“超星泛雅”)辅助和启发教学等。在“四个自信”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过程中,通过多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紧密结合,对于“四个自信”助力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通常都会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耐心细致地讲解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完成了部分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然而,由于课堂完全由思政课教师主导,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间接堵塞了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通道。虽然课堂上也有教师提问和大学生分组讨论等互动环节,但大学生并没有主动参与思政课堂教学过程的意识与行动,反而表现出对于课堂教学的厌倦和疲惫,因此也就无法产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坚定信仰。究其缘由,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并未真正做好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的研究,并未正视大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性,过分依赖传统教材和固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讲授,导致教学思路无法达到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点,难以唤起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对于公共基础课带有部分主观轻视情绪,忽视理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忽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从而难以将时间和精力投入思政课程学习之中,无法真正树立“四个自信”的坚定信仰。
  新时代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必须更加深入研究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思政课教师可综合运用课堂辩论、分组讨论、主题演讲、提问抢答、问卷调查等具体环节不断激发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意识,综合运用新媒体学习平台充分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发掘大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兴趣点,以“四个自信”铸魂与人,真正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融入新时代思政课日常教学之中。“积极的增力作用能够激起主体活动的热情、信心和勇气,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由此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10]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应当使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科学理论对于实践的正确指引作用,使其真正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树立起“四个自信”的政治信仰,让“四个自信”为导向的思政课堂成为大学生展示自我学习能力的平台,使“四个自信”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充分提高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做到教师主导性和大学生主体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2][3][4][5][6][9]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网.[2019-3-1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319/c1024-30982117.html.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9+140.
  [10]单连春.当代社会人生境界思想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56.
  作者简介
  朱先锋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