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0版
社会记忆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档案资源建设思考与对策
式挖掘和开发馆藏资源,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探索名城档案资源建设,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做出突出贡献,不断用文化建设的新成果展现档案服务社会的新成效。由此可见,深刻认识档案在历史文化名城传承中的重要价值,推进历史文化名城档案资源建设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档案是构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档案与社会记忆之间存在天然联系,从微观角度来说,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惟一性等区别于其他文献性信息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特质。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决定了档案能够为人们提供凭据。通过档案,人们可以触摸到人类历史文明的演变过程。从宏观上来说,档案具有历史文化性。珍稀档案衍生出的历史文化财富,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等具有教益和启迪作用。同时,档案也为社会提供宝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为社会科学研究、历史文化等行业提供素材,充分彰显了档案的文化价值。
  名城档案对于历史文化古城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国家和民族如此,一个城市的文化自信建设更是如此。对于那些有着古老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历史文化是其天然优势,档案工作者应当增强档案服务意识,善于发现工作和生活中那些值得记录的资源,为城市留下档案、留下痕迹、留下记忆。
  2017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原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提出:“档案是文化的重要‘母资源’,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相应地建设档案强国,才能与之相匹配,才能与党和人民的需要相适应。”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探寻其根基,档案作为文化的“母资源”,起着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档案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文明,档案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与底气。因此,要想真正建立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好档案自信。
  名城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一直以来,文化都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符号,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文化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打造好文化这张名片,使城市发展优势得以充分展现,从而提升知名度与综合竞争力,成为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与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相比,档案馆在储存名城档案资料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之处,如:名城档案储存数量不足、质量不优、馆藏档案不成体系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念陈旧。档案工作者对档案馆的公共服务作用与自身职能的认知不够明确,导致自身档案理念不够先进,档案工作也就不够亲民,不够接地气。很多档案工作者还停留在将档案工作当成一项静态的机械化工作去处理的阶段,对名城档案的建设自然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此外,社会大众对档案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认为档案馆充满神秘感和陌生感,对档案馆的性质和内容不甚了解,甚至存在一定误区。
  二是档案征集方式与档案类型相对单一。关于名城档案的征集手段大多数停留在征集、扫描等老办法上,征集方式不能够与时俱进。而在内容上,也以文书档案为主,实物档案为辅,档案种类不够丰富。
  三是对现有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精品力作较少。除了征集新的档案来丰富库存,名城档案的建设还要对现有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现有档案普遍存在“压箱底”“束高阁”等现象,这使得当前已有的档案资源没有活起来、动起来。
  如何利用档案资源留住名城记忆
  档案馆有其独特优势,如资料真实权威、馆藏数量庞大,这是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因此要做好名城档案,真正实现档案在文化传承、城市发展中的公共服务职能,一如既往地把档案工作当作静态工作来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档案工作者转变陈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宣传档案职能,从名城档案的征集、编研、宣传利用等方面去努力,揭开阻挡在档案馆与大众之间的“神秘面纱”。
  一是厘清概念、更新理念、树立名城档案意识。长期以来,档案工作处于比较传统、被动的模式,主要承担接收与整理的角色,而档案工作者作为档案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主体,在档案文化建设和传播的过程中,不能抱持重藏轻用的态度和做法,新时代的档案工作者要树立“大档案”意识,不仅要独善其身,做好现有本职档案工作,更要将档案业务当成一项事业来规划,转变工作观念、创新服务思路、完善服务机制,主动加入到名城建设规划的队伍中来,将档案“母资源”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是创新征集方式、拓宽征集范围、细化征集内容。在名城档案的征集过程中,要破除以复制为主的征集方式,将其他手段如“互联网+档案”征集模式作为有效补充。通过互联网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平台,使档案征集更加方便快捷。名城档案还要有的放矢地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