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3版
高职学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调查及对策
  提高高职学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对策
  (一)发挥社会上多种载体的协同作用,分层与系统相结合 
  当今社会大环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没有形成合力,相对分散化,没有达到分层和系统的结合。为此我们应当优化我们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氛围,发挥社会上的文化载体、传媒载体等多种载体的共同作用,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做贡献,从而达到系统化和体系化。在这个基础上重视分层化教育和宣传,针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宣传和引导,比如在对于敬业的教育上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和学校来进行,加强针对性、分层化的教育与宣传。发挥多种载体的合力,做到分层与系统相结合,可以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认同度低的现象有所改变,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做出贡献。
  (二)改变宣传和教育方式,采取主渠道与其他多渠道相结合
  面对现阶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式和教育方式所起的效果不大的事实,我们应当改变自己的思维,寻求一个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和教育方式。[8]
  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应该充分利用文化载体,发挥文化渗透性强、形象生动的特点,利用电视、杂志、网络等传媒载体,在保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之外,开展多渠道宣传和教育。比如,充分利用网络传媒载体,适应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网络化,建立起一个大学生交互式交流平台,利用微博、微信、大学生班级QQ群等等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性化的宣传与引导,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时效性。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帮助大学生分辨各种社会思潮和各种价值观,教会大学生如何区分落后的、不合理的价值观,而且要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和大学生生活进行引导,使其明确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增加其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采取渗透式、隐性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在学校环境与校园活动中去,接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娱乐。比如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利用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班会活动和学习道德模范等活动,适时、适度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深化社会实践,达到知与行相统一
  价值观不能离开社会实践而独立存在,研究价值观问题的目的也是为了人们将良好价值观付诸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认为他脱离了现实生活实际,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的评价关联度不高。这就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降低,更谈不上规范其行为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深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价值所在。另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开阔视野,在活动中加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社会活动中大学生可以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借助军训、国防展览片等活动,也可以利用大学生暑假寒假的空闲时间组织参观革命圣地,参加“三下乡”、爱心支教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增加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从中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韩震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40.
  [2]黄凯峰.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新取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3]李敏,韩之坤.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
  [4]刘风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5]郭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与机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
  [6]方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解读[J].教育教学论坛,2014.
  作者简介
  郝 玉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尹登海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高一明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
  李新玲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