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9版
思政课地区社会实践资源状况调查
——以贵州安顺地区为例 郭 飞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产教融合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zjx202013A)
  思政类社会实践课程的开设对于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性意义重大。不断加大具有地方特色社会实践资源的挖掘和阐释,能够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益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以安顺地区为例,应立足本地特色浓厚、形态各异的社会育人元素,进行区分利用,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融合,做到二者相向而行,创新思政育人观念,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最大程度达到思政教育目标。 

  社会实践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设对于深化、推进理论课程建设、增强思政课程的实效性、说服力意义重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不断丰富、挖掘地方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地方资源对于推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增强思政课程的话语权、信服力,提升思政课程育人的实效性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端正态度、明确目标,正确认识加强思政课社会实践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实践课程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适时将社会实践课程融入教学将与《概论》教材起到相互印证、相得益彰的效果。按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版)教学大纲要求,思想政治课程社会实践课时不得少于总课程的三分之一,依据实际情况不能少于18个学时,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实践元素融入到育人体系,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课程成为《概论》课程发展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深化课本教材认知体系,印证教材体系说服力
  思政课程理论性强,大部分知识点较为抽象不能很好地被学生掌握、认可。大水漫灌式传统理论灌输、说教加大了思政课教学难度,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传统单纯理论传授增大了学生对史实、事件感性认知的难度。应让学生走出教室,用好用活具有鲜活时代印记的宝贵社会实践资源,向大学生宣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通过眼观耳听、用手“触摸”,视觉、听觉的方式强化对于历史事件的掌握,可以将抽象的教材体系直观化、可视化,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说服力,提升学生对于社会、国家、政党的认可度。中华民族千年文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四十年改革开放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均为理论教学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案例。
  (二)发挥好社会实践资源的利用价值,助推社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社会元素有序流通
  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检验和升华。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五千年积淀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留下深深印记,能够充分支撑说明理论教学体系。《概论》课社会实践资源种类多、形式丰,其中红色文化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对于培养在校大学生爱国爱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三)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是课程建设、学科发展原生动力不断增强的需要
  思政课教育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育人最终目标定位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过程中,必须加大社会实践教育课程融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