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7版
方言资源保护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面向创新致用、追求知行合一”的课程与思政融合育人模式。
  1、理论教学与思政融合育人设计
  课程理论教学部分主要讲授汉语方言及文化基础理论知识。这个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培养非遗情怀,传承中华文脉,做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中国人。
  2、实践教学与思政融合育人设计
  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主要开展汉语方言及文化调查实践,以实践体认理论,以理论深化实践,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方言的调查、保护、传承及利用的实践能力。实践调查过程中,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3]
  3、教学方式与思政融合育人设计
  教学方式层面,通过将科研项目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加强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创新运用,做到“研学结合”“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在田野实践过程中发现学术问题,并以之申报科研课题,促进成果产出,增强学生勇于探索、善于解决问题的创新品格与致用意识。
  4、考核方法与思政融合育人设计
  考核方法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使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达到好的效果,我们在课程考核环节适当融入了思政元素:在理论层面重点考察学生对方言文化遗产的非遗情怀,在实践层面重点考察学生的实践品格。
  “汉语方言调查与保护”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教学实践
  根据以上总体设计,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一落实“培育非遗情怀、锤炼实践品格、面向创新致用、追求知行合一”的课程与思政融合育人设计思路,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四个方面形成了“四融”的课程与思政融合育人教学实践。
  1、培育非遗情怀:理论教学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元素
  本课程理论教学时长为8个学时,共有4个单元:汉语方言调查与保护概论、汉语方言语音调查、汉语方言词汇调查、汉语方言语法与文化调查。我们以“追溯、呼唤、记录、传承”四个主题词为纲,将思想政治育人元素潜移默化地植入专业教学中,最终形成4个思政教学课程模块。
  2、锤炼实践品格:实践教学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元素
  课程实践教学时长为24个学时,共有4个单元:汉语方言调查与保护技术实践、汉语方言调查与保护认知实践、汉语方言调查与保护模拟实践、汉语方言调查与保护田野实践。开展实践教学时,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深入社会实践基地访求地地道道的纯正方音,并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把他们记录下来,最后进行小组实践汇报与答辩。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应设计“技术实践育匠心,认知实践悟初心,模拟实践练胆识,田野实践提素养”的四个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
  3、面向创新致用:教学方法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元素
  著名语言学家詹伯慧指出:汉语方言调查研究持续繁荣,硕果累累,但在服务方言应用方面仍做得很不够;方言调查研究还要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为社会的语言应用开发服务。[4]因此,除了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研学结合”“学用结合”两种方法,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为社会的语言应用开发服务。从课程思政角度来说,“研学结合”筑创新品格,“学用结合”培致用意识。
  4、追求知行合一:考核方法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元素
  “汉语方言调查与保护”课程高度重视课程思政考核,强调学生通过课程思政修得的理论知识,要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并践行到实际社会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的高度。为此,我们在理论测评过程中,主要通过方言使用现状调查,突出考察学生对方言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知。实践测评方面,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成果测评、社会实践效果测评等多方评价,突出考察学生的实践品格。
  “汉语方言调查与保护”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教学成效
  经过多年实践,学生上完“汉语方言调查与保护”课程后普遍反映,他们不仅掌握了汉语方言与文化调查、记录、整理的能力,同时还初步具备了研究、传承方言以及制作方言文创产品的能力,内化了非遗家国情怀,夯实了实践践行品格,增强了创新致用能力。
  1、入脑入心,课程与思政融合,内化非遗家国情怀
  通过思想政治育人元素的内化,学生完成对方言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知的报告近50份,获批语言及方言文化遗产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项,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篇。学生自发地关注和研究方言类文化遗产,这表明,方言作为文化遗产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亟需保护与传承的意识已经入脑入心,思想政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