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1版
榆林美食起源考
  岁月漫漫、人生苦短,唯美食不可辜负。
  口腹吃好了,又要精神享受,他们又带来了南方的优伶小唱,形成今天遗留在榆林的明清里巷俗曲:榆林小曲。这就是南北文化融合产生的美乐伴美食。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美食
  榆林美食与榆林的水有着重要的关系,包括榆林的豆腐那么美,导致榆林美食有异地不可复制的原由。从普慧泉到帝源水,都是从沙漠岩石缝中渗出的大自然的聩赠。无论拼三鲜、羊杂碎、粉浆饭均在于水质形成的汤,榆林人常讲不知“汤道”歪好?
  拼三鲜菜品中的汤,最为讲究,美食花红柳绿不全在色香表面,而在于汤汁为真材与营养的美味。拼三鲜不仅在“拼”得融合之美,而在于“鲜”的烹饪过程。汤汁吊汤,用“三下锅”牛、羊、鸡肉,凌晨三四点开始熬汤汁,好的吊汤肉眼看上去透明清亮,怎能不味美鲜香呢?榆林的美食家自知其奥妙。
  榆林的羊道有上百个样式,完全是结合了游牧民族,特别是地临草原大漠文化的影响,产生出了如此精道的美食。榆林人口的形成本身是十多个少数民族的遗传,不少人身上流淌异族的血液。
  榆林是高寒地区,漫长的冬天,羊肉可以储存得很好,把鲜羊肉割成条挂在房檐下被风吹干,也是不同寻常的美味。羊肉连羊头、羊蹄都是高热食品,然后再喝着奶茶助消化。再比如,酥油、奶酪、油茶、炒米、炒面,榆林市横山人高岗主政东北,把榆林的炒面这种军旅食品带到抗美援朝战场,发动东北人炒炒面,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
  榆林的冬天储藏的菠菜味道特别的独特。还有那黄萝卜、红葱、新鲜羊肉饺子,咬一口,满口流油,奇香无比。再比如冬天麦草里压伏生长的韭黄更是味道悠长。1939年,高双成派其儿子高凌云经延安去关中接收新兵时,曾让高凌云给延安的毛主席带去榆林特产韭黄为礼物,表示敬意。④
  榆林以北不远的麻黄梁,正是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地。黄土高原日照充足,庄稼生长期长。所以小米、黄米、高粱、玉米、豆类等山地食粮水土硬,庄稼营养价值高,味长味浓。比如,榆林的红葱就是一个特别的例子。加之杂粮食品又符合现代人营养和健康的需要,黄土高原中华农耕文明,孕育了优秀的炎黄子孙。
  塞上驼城的美食传说
  榆林的美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是榆林城市从明清以来的都市文明。北洋时代,井岳秀镇守榆林,偏安一方,兴办榆林地方工业,支持现代教育,榆林在1926年就有了火力发电,重修了咸榆公路和飞机场。
  榆林六楼骑街,南塔北台,九十多条巷子,上千个四合院。“文魁”“武魁”“文史第”“榜眼及第”,进京的翰林,离休的将军,流放的京官,遭贬的囚徒,上任的新贵,免职的公吏。井岳秀迎接张季鸾归乡祭父,高双成送成吉思汗灵柩过境,《大公报》驻榆记者杨令德与毛泽东鱼雁往来。那些求医问药的国共两党要人,那些传播马列主义的“五四”新青年,往来于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包头、绥远的收皮张,买羊绒的客商。朝朝代代,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南来北往,熙熙攘攘,谁都不能绕开榆林的美食。
  那些异地来榆林的官员,经过几代就成了榆林“城干板”。“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出寻常百姓家”,官署衙门的菜肴流传民间。榆林“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渣渣节”的风俗习惯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