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9版
“食领三秦”的西安饭庄
一——葫芦鸡,由已故名厨曹秉均、靳宣敏等烹饪大师于20世纪30年代首创,曾获得全国大赛“金鼎奖”。
  第一次吃葫芦鸡应该在70年代。当时我在铜川歌舞团编导组任创作员,一次我们团在西安饭庄宴请陕西省文艺界几位老师时吃过。但仅仅是夹了一筷子,桌子转几圈,盘子就光咧!因顾及礼仪,没吃出个啥名堂。我想到一句话,叫“吃上咧难忘,吃不上更难忘”。
  葫芦鸡相传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礼部尚书韦陟的家厨所创,韦陟对菜点极为讲究,厨师给他做鸡,第一个厨师用先炸后煮的方法来做,韦陟感到鸡的口感与肉质皆差。第二个厨子先煮后炸,肉质虽嫩,但不成形,不好看且寓意不好。第三位厨子吸取了前两位厨子的经验,把鸡肉先捆扎起来,然后先煮后炸,这样做出来的鸡肉外酥里嫩、色泽金黄、香醇可口。且因形状酷似葫芦,所以叫作“葫芦鸡”。也有人说,整鸡不散架,保持囫囵状,因之称“囫囵鸡”。陕西人讲究全货、完整、浑然一体,即囫囵。后来念转音了亦称“葫芦鸡”,葫芦谐音“福禄”。不管咋叫,反正都寓意着吉祥。《民国西安词典》记载葫芦鸡“著名风味菜肴,原名‘囫囵鸡’,即一个整鸡,后转音成此名”。还有记载:“其传统选料是用西安城南三爻村的‘倭倭鸡’。此鸡饲养一年,净重一公斤左右,肉质细嫩。有清煮、笼蒸、油炸三道工序:清煮前先把白条整鸡放入清水中漂洗,除去血污,煮时用麻丝将鸡捆好,以保持鸡的整形。锅内清水烧沸后,把鸡投入,煮半小时取出,盛盆内,添肉汤、料酒、酱油、精盐、葱、姜、八角、桂皮,入笼蒸透。油炸时将菜籽油烧八成熟,以整鸡投入油锅,用手勺拨动,至鸡金黄色时用漏勺捞出,沥去油即可入盘上桌。此时鸡皮酥肉嫩,香烂味醇,配花椒盐佐食,味更鲜美,唇齿留芳,余香萦绕。有‘长安第一味’之誉。”
  这便让我思考,如今想要保持“葫芦鸡”原味,第一需要用放养一年的鸡,不能用饲料加激素催生三两个月就出笼的鸡,二是鸡种应是土生土长的“倭倭鸡”。这就需要建一个养“倭倭鸡”的基地,严格管理。否则我们就吃不到真正的“葫芦鸡”了。
  3、大吉大利的酿金钱发菜
  酿金钱发菜也是西安饭庄的名菜。《民国西安词典》载:当时“富商大贾举办宴席,第一道菜多为此菜,以讨个吉利。其做法是先把发菜用温水泡开,稍焯一下,把鸡脯肉剁烂如泥,加盐、蛋清、湿淀粉、熟猪油搅成酿子,另取鸡蛋制成蛋皮,蛋皮上抹一层酿子,摊一层发菜,再抹一层酿子,上加一层黄蛋糕,卷成圆柱状,上笼蒸三分钟后,切成形如金钱的薄片,浇上鸡汤即可食用。”《西安市志·商业志》也记载:“金钱发菜,唐代商人王元宝嗜食发菜,后王元宝成为长安城中富比王侯的大财主,城中商人纷纷仿效,都吃发菜,以求‘发财’。”
  以菜品名讨吉利,寓意“发财”,是“酿金钱发菜”获宴席头道菜的主要原因。
  4、妙趣横生的奶汤锅子鱼
  再就是西安饭庄的十大名菜之一的奶汤锅子鱼,此菜从唐代长安食肆乳酿鱼的基础上演变而来。1955年,柯仲平、胡采、柳青、王汶石、杜鹏程、魏钢焰、戈壁舟等当时陕西老一辈中著名作家几乎全部出动,在这里招待为创作《西望长安》来西安的老舍先生。时任中国作协西安分会秘书长兼《延河》月刊主编的戈壁舟,为详细记叙在西安饭庄宴请老舍的情景,专门写了一篇名为《食鱼记》的文章。
  此文描写十分生动,美妙精彩,我专门摘上一段,让朋友们读个稀罕:
  这时,一个干净利落、身穿白布汗衫、光头的大个子,左手提着菜刀和菜板,右手握着一条鲤鱼。他卡着鱼鳃,提得高高的,转过来,转过去,让客人看鱼是新鲜的。并说:“刚到市上去提的。”人们眼睛都亮了。水淋淋、活鲜鲜的鲤鱼,有一尺来长,还在摆动呢,闪耀着金光。老舍说:“这是黄河里的金丝鲤鱼,是中州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