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陕菜”的大荔实践与思考
大荔是陕西东府著名的粮仓
独特的地理区位、悠久的历史文化、发达的农业商业,是大荔县发展餐饮产业的重要优势。大荔饮食不仅选料精致、刀工细腻、摆盘考究、口味多样,而且讲究食礼、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以“九品十三花”等地标性特色美食为典型代表,打响“乡村陕菜”的大荔品牌,进而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是该县的重要发展策略。
作为渭南的一个大县,大荔在自然条件及人文方面的优势非常显著。大荔目前正在倾力打造全域国家农业公园,全国首个全域型国家级农业公园即将在该县启动实施。农业要发展,必须发展农副产品,必须发展餐饮,用餐饮来带动上下游产品,用餐饮来带动旅游,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牵引,把全域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打造为一个高端全域乡村田园综合体,努力将大荔打造成乡村陕菜的一个模板,一个独特的乡村陕菜体验地,让外界对大荔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促进大荔的经济发展助力。
大荔自古农业发达,因而带动商业也很发达,饮食文化同样也很发达。从几个形容词就可以看出大荔在陕西的地位:三秦通衢、三辅重镇、千年河西地、关中米粮川。每个词都是重量级的,都说明大荔这个地方从古至今都是关中文化、商业、战略的重要之地。
农业发展对饮食形成的影响
作为长安的东部屏障,大荔的地位非常重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生存条件,也决定了大荔有着优越的农业生产环境。历代官员都很重视这里,在此为官的人都有骄人的政绩。因为这里是千年河西地,土地肥沃,历代都是政权争夺的地方;这里是关中米粮川,大荔熟,关中足,是名符其实的关中粮仓。大荔人爱吃,会做,是因为农业发达,经济雄厚。大荔重视农业,自古有之。
龙首渠是陕西洛惠渠的前身,修筑于汉武帝元狩年间,因穿渠得龙骨,故名龙首渠。南北朝和唐代均有重开龙首渠的记载,北周武帝时来巡视,保定二年(562)“同州开龙首渠,以资灌溉”。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和唐玄宗开元七年(719)曾有引洛水及堰黄灌溉和种稻的历史。民国二十三年至三十六年(1934-1947),经过漫长施工,洛惠渠虽已通水,但因隧道复塞,仍未受益。解放伊始,洛惠渠工程即行续建,1950年即实现了渠通水到田。从受益至今,一直安全行水,五号隧洞,基本良好。
通灵陂俗名“盐池洼”,在县城东北4公里,距朝邑镇西北7.5公里。是唐代的一大水利工程。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同州刺史姜师度,决定引洛河水灌溉通灵陂。现在人们所叫的“旱河”,就是当年的渠址。
一个县的水利工程就做得如此完备,在整个渭南地区是很少见的。清乾隆《大荔县志》载本邑农民素种小麦、豆类、糜谷。民国时期,仍以小麦为当地主要农作物。黄花菜、辣椒、西瓜、红枣,种植历史悠久,驰名国内。因黄花菜状如“1”、红枣状如“0”、花生状如“8”,故称为本县“108”三大拳头农产品,是本县主要外贸物资。蔬菜产地集中于洛南沙苑井灌区,以石槽、沙底、官池等乡最多。传统的蔬菜除黄花菜、辣椒以外,还有菠菜、芹菜、韭菜、蒜苗、蒜苔、笋、香菜、葱、黄瓜、西红柿、茄子、豇豆、四季豆、大蒜、
独特的地理区位、悠久的历史文化、发达的农业商业,是大荔县发展餐饮产业的重要优势。大荔饮食不仅选料精致、刀工细腻、摆盘考究、口味多样,而且讲究食礼、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以“九品十三花”等地标性特色美食为典型代表,打响“乡村陕菜”的大荔品牌,进而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是该县的重要发展策略。
作为渭南的一个大县,大荔在自然条件及人文方面的优势非常显著。大荔目前正在倾力打造全域国家农业公园,全国首个全域型国家级农业公园即将在该县启动实施。农业要发展,必须发展农副产品,必须发展餐饮,用餐饮来带动上下游产品,用餐饮来带动旅游,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牵引,把全域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打造为一个高端全域乡村田园综合体,努力将大荔打造成乡村陕菜的一个模板,一个独特的乡村陕菜体验地,让外界对大荔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促进大荔的经济发展助力。
大荔自古农业发达,因而带动商业也很发达,饮食文化同样也很发达。从几个形容词就可以看出大荔在陕西的地位:三秦通衢、三辅重镇、千年河西地、关中米粮川。每个词都是重量级的,都说明大荔这个地方从古至今都是关中文化、商业、战略的重要之地。
农业发展对饮食形成的影响
作为长安的东部屏障,大荔的地位非常重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生存条件,也决定了大荔有着优越的农业生产环境。历代官员都很重视这里,在此为官的人都有骄人的政绩。因为这里是千年河西地,土地肥沃,历代都是政权争夺的地方;这里是关中米粮川,大荔熟,关中足,是名符其实的关中粮仓。大荔人爱吃,会做,是因为农业发达,经济雄厚。大荔重视农业,自古有之。
龙首渠是陕西洛惠渠的前身,修筑于汉武帝元狩年间,因穿渠得龙骨,故名龙首渠。南北朝和唐代均有重开龙首渠的记载,北周武帝时来巡视,保定二年(562)“同州开龙首渠,以资灌溉”。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和唐玄宗开元七年(719)曾有引洛水及堰黄灌溉和种稻的历史。民国二十三年至三十六年(1934-1947),经过漫长施工,洛惠渠虽已通水,但因隧道复塞,仍未受益。解放伊始,洛惠渠工程即行续建,1950年即实现了渠通水到田。从受益至今,一直安全行水,五号隧洞,基本良好。
通灵陂俗名“盐池洼”,在县城东北4公里,距朝邑镇西北7.5公里。是唐代的一大水利工程。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同州刺史姜师度,决定引洛河水灌溉通灵陂。现在人们所叫的“旱河”,就是当年的渠址。
一个县的水利工程就做得如此完备,在整个渭南地区是很少见的。清乾隆《大荔县志》载本邑农民素种小麦、豆类、糜谷。民国时期,仍以小麦为当地主要农作物。黄花菜、辣椒、西瓜、红枣,种植历史悠久,驰名国内。因黄花菜状如“1”、红枣状如“0”、花生状如“8”,故称为本县“108”三大拳头农产品,是本县主要外贸物资。蔬菜产地集中于洛南沙苑井灌区,以石槽、沙底、官池等乡最多。传统的蔬菜除黄花菜、辣椒以外,还有菠菜、芹菜、韭菜、蒜苗、蒜苔、笋、香菜、葱、黄瓜、西红柿、茄子、豇豆、四季豆、大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