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6版
持续推进“文学陕军”品牌建设做大做强
  (二)具有鲜明辨识度的重大社会题材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
  “文学陕军”品牌建设文学作品始终是第一位的,特别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个性化艺术特点才是王道。建设“文学陕军”品牌,陕西作家秉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传统,围绕重大主题,重点突出小说创作,努力推出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充满时代精神,展现家国情怀的精品力作,也展现出陕西作家“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责任担当。
  1、红色文化主题
  作为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陕西的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时期曾为党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红色文化遗址的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影响之大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和谷的长篇纪实文学《照金往事》,以艺术笔法再现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历程,以具有厚重感的文字和惊心动魄的艺术表现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回眸历史的独特视窗。
  钟法权的《张富清传》是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老英雄的感人事迹的艺术化呈现。真实细腻的语言,重现了老英雄的生命足迹,再塑了伟岸的血肉之躯,用文学的力量见证了信仰的辉煌和磅礴。
  2、历史文化主题
  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陕西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白描的长篇报告文学《天下第一渠》,翔实发掘并追述了郑国渠两千多年的风云历史和兴衰流转,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优秀品格的形成进行了追根溯源式的探寻。
  高建群的历史小说《我的黑走马》,用流丽晓畅的浪漫文字,抒写古代各游牧民族的繁衍、兴起、壮大、迁徙、衰落,以及各民族、部落之间在军事、经济、文化领域的互相往来、交流、征伐、融合,再现了古代西域大漠、北方草原各民族那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历史演变,以全新视角展现了“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许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冲突,相互交融,从而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的历史”。
  巾帼不让须眉,冷梦的长篇小说《易俗风云》,借助易俗剧社历史来再现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陕西历史风潮,从清末民初到抗日战争这一时期陕西历史上的大事件及其风云激荡,展现了陕西近代历史与文化之魂。
  3、关照人类精神主题
  置身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中,陕西作家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不仅在历史中探掘,同时怀着深沉的忧思关注着当下人类的生存处境。
  弋舟的非虚构作品《空巢——当代老年群体生活现状实录》,表现出了一位作家真诚的求真求实精神。小说以“孤独”为主线,将空巢老人的现实处境和内心对于生命流逝的恐惧以及无奈的心理展现得深刻而沉重。
  2020年9月,贾平凹《暂坐》和《酱豆》面世。无论是前者对于女性故事的书写,还是后者近乎自传性质的剖表,都无一例外地表达了一位现实主义创作者对个体生活、对时代生存、对生命的敬重与拷问。
  吴文莉“西安城”系列第三部长篇小说《黄金城》,书写着中国平民的生老病死的生存真相和喜怒哀乐的心灵承受,探究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负重前行,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
  4、扶贫脱贫主题
  在脱贫攻坚现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线,在全面深化改革最前沿,陕西文学工作者走出书斋,用脚丈量生活,用手中的笔怀着真挚的情感,写下了一篇篇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真挚篇章。
  由贾平凹主编的《第一书记扶贫手记》,记录了29位书记积极宣传践行党的政策,并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从而实现精准脱贫的艰难历程。这些作品以精深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成为新时代闪亮的文艺坐标。
  吴克敬的长篇报告文学《小海的梦想》和《耕梦索洛湾》,是根据黄陵县索洛湾村党支部书记柯小海带领干部群众共同脱贫攻坚真实经历创作而成。
  袁国燕的长篇非虚构《古村告白——陕西精准扶贫工程探行记》,既聚焦了陕西村庄的脱贫史和致富梦,又描绘出一幅三秦大地精准扶贫的全景式图。
  杜文娟的《红雪莲》,以藏北无人区为人物展演舞台,刻画了四代内地人在青藏高原的扶贫努力,展现出与藏民族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王洁的《花开有声》是一部以教育扶贫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小说展现了支教老师张晓慧在陕西偏僻山村李家坝村帮助一群留守儿童摆脱困境,教会孩子们认识世界的艰难之旅。花开有声,芳香四溢。
  5、疫情防控主题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艰苦时期,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彰显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邢小俊的《大国战“疫”》展现了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一场抗疫阻击战中表现出来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体制优势,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