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0版
“互联网+”时代唐卡可视化保护传承研究
技术操作,把枯燥的文字和数据变为生动活泼的环境场景,多视角、全维度地展示精细复杂的非遗技艺,让用户沉浸在现代技术生成的三维虚拟环境,增强体感交互,实现唐卡虚拟再现、可视化及互动操作,开辟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全新视觉体验方式及传播领域。
  唐卡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目的不止于对唐卡资料三维动态的记录、信息采集、数字保存和资源管理,而在于以“互联网+”为支撑,实现唐卡作品、非遗传承人以及唐卡生态传承区数字化信息的全球传播、共享与交互,达到唐卡生态化、数字化传承目的,是一个动态且长期的艰巨任务。
  (三)建立多元化可视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非遗唐卡可视化渠道,是以“互联网+”数字化图形、图像技术为媒介,将唐卡单一、平面、无序、碎片式的信息资源经过数字化整合、加工、重现等处理,运用视觉逻辑语言分析唐卡视觉传达及保护的方式,构建一种优化的信息可视化界面,并转换为更加高效、便捷且多样、丰富化的信息群,从而建立具有网络化、智能化、图像化、虚拟化以及可感化特征的唐卡信息可视化设计范式,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解读唐卡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征,变革唐卡的保护和传承手段及方法。
  建立唐卡多元化可视渠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唐卡信息视觉化设计表达,需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信息技术解决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众科普手段的陈旧性问题。由于唐卡的资源以及唐卡用户人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改变和更新,因此,唐卡的视觉化设计表达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力,首先要根据非遗唐卡文化及艺术内涵特征及时更新和调整可视化内容,以保持唐卡数据库以及可视化效果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根据用户人群特征选择恰当的可视化表达形式,以适应不同用户对唐卡欣赏、学习、共享与创新的多样化需求。在此基础上,再综合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多媒体交互技术、新媒体图形制作技术、移动交互技术等进行唐卡信息视觉化设计表达,以构建全新的非遗唐卡科普信息可视化设计表达形式,以此全方位提升大众对非遗唐卡的认知和感受,自觉加入到唐卡保护和传承队伍中。
  二是唐卡信息可视化媒介开发。唐卡信息可视化媒介需基于“多元展示、多方共享”理念进行多维开发,通过建构和传达复杂非遗知识的图解以及传输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和预测等,来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非遗知识和信息。[5]唐卡信息可视化媒介的开发一方面可以从国家、省市级政府部门等官方渠道建立唐卡主题的专业展示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唐卡应用程序等作为唐卡宣传和展示的主流渠道。通过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平台,以传播唐卡专业知识、展示唐卡资源,并充分调动社会大众参与唐卡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作为官方展示渠道的有益补充,唐卡各种民间研究组织、唐卡非遗传承人、学术研究者、唐卡爱好者等也可以开设“两微一博”(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博客),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短视频、微电影、直播等多样化方式开展唐卡的自媒体展示。民间展示多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为主,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通过官方加民间同心协力、多元化唐卡可视媒介展示举措,促进唐卡深入社会生活,面向大众实施多维立体化的科普教育与宣传,进而提高人们对唐卡的关注度、参与度,构建新形势下唐卡科普信息可视化设计表达新态势。
  “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唐卡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唐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驱动、开放互动等特性,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革新保护传承模式,拓展唐卡可视化保护传承渠道,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唐卡传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传承基地局限、传承模式固化、传播展示单一等诸多短板问题,还能有效地打破时空对唐卡非遗保护传承的束缚,实现唐卡资源的多元化应用与共享,为唐卡在新形势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提供良性土壤。
  参考文献
  [1]王克祥:《文化遗产保护中信息可视化科普设计研究——以南朝石刻为例》,载《大众文艺》,2019(12):52-53页。
  [2]TheLibraryofCongress:《MissionandHistory(AmericanMemoryfromtheLibraryofCongress)》,2011-04-15,http://memory.loc.gov/ammem/about/index.html。
  [3]周耀林,王璐瑶,赵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可视化的实现与保障》,中国档案,2016(6):66-67页。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1-04-15,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21681.htm。
  [5]谈国新,张立龙:《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刍议》,载《图书馆》,2019(4):079-084页。
  作者简介
  邱意之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非遗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