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集团发展数字藏品产业初探
然优势。
(二)挖掘传媒业收益增长点
传统新闻传媒业的收入模式以广告为主。在数字化变革和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外部挑战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报纸媒体固有的盈利模式都陷入广告收入大幅下滑和入不敷出的困境,面临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新闻机构推出数字藏品,无论是以直接出售还是拍卖的形式,不仅能直接获得收益,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加速内容变现过程,缩短内容产品“生产-经营”的流程,拓宽了内容变现的渠道,反哺新闻内容生产事业,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记者编辑等原创生产者创作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三)改变媒体伦理信任危机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由于印刷出版成本高昂,人们只能选择报社、电视台这样的机构出版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演变,带动了自媒体的兴起,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但随之而来的虚假新闻与错误信息的泛滥,智能算法的日益精密织就越来越严密的信息茧房,给读者接触到不同声音和思想造成了极大困难,客观上导致媒体伦理信任危机空前严峻。
数字藏品所具有的可追溯特征能够完善新闻传媒业内容生产流通规则和机制建设,内容生产全程记录和追溯,一经发布便不可篡改,不可删除,不但免去了中心化监控和管理,使得整个内容生产和流通过程清晰真实,更为防止恶意篡改新闻内容提供了安全防护,从技术层面为媒体传播带来更高的透明度,透明度自然产生出可信度,从而改变媒体所面临的伦理信任危机。
(四)加强媒体受众联系粘性
作为特殊的社会行业,新闻传媒业的专业性决定了其与受众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基本上是单向的“发布-接受”过程。借助数字藏品技术发展数字文化产品,赋予了新闻作品所有权,带给用户独特的数字化体验。同时,数字藏品一般具有数量限制,“限量”特点让购买数字藏品新闻作品的用户有一种“控制权”和“归属感”,体现出其作为媒体忠实用户的身份,无疑增强了媒体受众的联系粘性。
(五)加强版权保护能力
“非同质化”的独家新闻产品所赋予的媒体特点让传媒业在推出数字藏品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也避免陷入版权争议风波。
国内外新闻传媒业入局数字藏品现状
放眼国外,美联社是第一个涉足数字藏品的新闻传媒机构。2021年3月,美联社以18万美元售出了一幅名为《大选:来自外太空的视角》的数字艺术品,用以纪念在区块链领域首次报道美国总统选举。[2]美国石英财经网(Quartz)以1800美元拍卖了一篇报道文本,并将收益捐出用于支持女性记者,成为第一个将新闻报道文本制作成数字藏品进行交易的媒体。[3]
在国外传统主流媒体阵营中,《纽约时报》在特色内容产品进军数字藏品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021年3月,《纽约时报》科技专栏作家凯文·罗斯以56万美元高价,将撰写的一篇介绍数字藏品专栏文章以数字藏品的形式进行了拍卖。[4]
与此同时,美国《时代》周刊也拍卖了三本标志性的杂志封面,每个封面都拍出了至少1.8万美元的不菲价格。[5]同年9月,《时代》周刊再次推出了4676件作品组成的“TIMEPiece”系列数字藏品作品,该系列作品内容由40位国际艺术家创作,每件价格为0.1ETH(以太)。作品一上架,几分钟内就被一抢而空。
2021年6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推出了名为“改变我们的历史时刻”数字藏品项目,其内容涵盖了CNN过去所报道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瞬间。
2022年3月23日,《时代》周刊乘势而为,推出重磅数字藏品项目:完全去中心化的以VitalikButerin作为封面的《时代》数字藏品杂志。它允许持有者通过交互式数字藏品阅读该杂志的全部内容。
在我国,一股新闻传媒业入局数字藏品的热潮也早已涌动。2021年7月,香港最著名的英文报纸之一《南华早报》推出数字藏品平台“ARTIFACTS”,将一百一十八年间《南华早报》所报道的重要历史时刻,包括单个新闻故事、图片、报纸封面、视频以及音频剪辑等内容制作数字藏品,以期为传统出版业带来更多透明度。
2021年12月23日,博瑞传播控股子公司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搭建的数字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正式宣告启动,成为全国首家数字文化产权交易平台。
2021年12月24日,新华社推出了系列新闻数字藏品,发行中国首套“新闻数字藏品”,将精选的2021年新闻摄影报道并进行铸造,共发行11张,每张限量10000份,所有藏品均免费上线。“新闻数字藏品”在区块链上拥有唯一的标识和权属信息,兼具特别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进入2022年,国内新闻传媒业持续吹响号角。2月,《上海证券报》推出了“上证报重大历史瞬间”系列数字藏品。4月13日,人民网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人民网正式进军数字藏品领域。根据协议,双方将联手以互联网技术助力普及人民群众喜闻
(二)挖掘传媒业收益增长点
传统新闻传媒业的收入模式以广告为主。在数字化变革和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外部挑战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报纸媒体固有的盈利模式都陷入广告收入大幅下滑和入不敷出的困境,面临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新闻机构推出数字藏品,无论是以直接出售还是拍卖的形式,不仅能直接获得收益,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加速内容变现过程,缩短内容产品“生产-经营”的流程,拓宽了内容变现的渠道,反哺新闻内容生产事业,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记者编辑等原创生产者创作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三)改变媒体伦理信任危机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由于印刷出版成本高昂,人们只能选择报社、电视台这样的机构出版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演变,带动了自媒体的兴起,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但随之而来的虚假新闻与错误信息的泛滥,智能算法的日益精密织就越来越严密的信息茧房,给读者接触到不同声音和思想造成了极大困难,客观上导致媒体伦理信任危机空前严峻。
数字藏品所具有的可追溯特征能够完善新闻传媒业内容生产流通规则和机制建设,内容生产全程记录和追溯,一经发布便不可篡改,不可删除,不但免去了中心化监控和管理,使得整个内容生产和流通过程清晰真实,更为防止恶意篡改新闻内容提供了安全防护,从技术层面为媒体传播带来更高的透明度,透明度自然产生出可信度,从而改变媒体所面临的伦理信任危机。
(四)加强媒体受众联系粘性
作为特殊的社会行业,新闻传媒业的专业性决定了其与受众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基本上是单向的“发布-接受”过程。借助数字藏品技术发展数字文化产品,赋予了新闻作品所有权,带给用户独特的数字化体验。同时,数字藏品一般具有数量限制,“限量”特点让购买数字藏品新闻作品的用户有一种“控制权”和“归属感”,体现出其作为媒体忠实用户的身份,无疑增强了媒体受众的联系粘性。
(五)加强版权保护能力
“非同质化”的独家新闻产品所赋予的媒体特点让传媒业在推出数字藏品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也避免陷入版权争议风波。
国内外新闻传媒业入局数字藏品现状
放眼国外,美联社是第一个涉足数字藏品的新闻传媒机构。2021年3月,美联社以18万美元售出了一幅名为《大选:来自外太空的视角》的数字艺术品,用以纪念在区块链领域首次报道美国总统选举。[2]美国石英财经网(Quartz)以1800美元拍卖了一篇报道文本,并将收益捐出用于支持女性记者,成为第一个将新闻报道文本制作成数字藏品进行交易的媒体。[3]
在国外传统主流媒体阵营中,《纽约时报》在特色内容产品进军数字藏品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021年3月,《纽约时报》科技专栏作家凯文·罗斯以56万美元高价,将撰写的一篇介绍数字藏品专栏文章以数字藏品的形式进行了拍卖。[4]
与此同时,美国《时代》周刊也拍卖了三本标志性的杂志封面,每个封面都拍出了至少1.8万美元的不菲价格。[5]同年9月,《时代》周刊再次推出了4676件作品组成的“TIMEPiece”系列数字藏品作品,该系列作品内容由40位国际艺术家创作,每件价格为0.1ETH(以太)。作品一上架,几分钟内就被一抢而空。
2021年6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推出了名为“改变我们的历史时刻”数字藏品项目,其内容涵盖了CNN过去所报道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瞬间。
2022年3月23日,《时代》周刊乘势而为,推出重磅数字藏品项目:完全去中心化的以VitalikButerin作为封面的《时代》数字藏品杂志。它允许持有者通过交互式数字藏品阅读该杂志的全部内容。
在我国,一股新闻传媒业入局数字藏品的热潮也早已涌动。2021年7月,香港最著名的英文报纸之一《南华早报》推出数字藏品平台“ARTIFACTS”,将一百一十八年间《南华早报》所报道的重要历史时刻,包括单个新闻故事、图片、报纸封面、视频以及音频剪辑等内容制作数字藏品,以期为传统出版业带来更多透明度。
2021年12月23日,博瑞传播控股子公司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搭建的数字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正式宣告启动,成为全国首家数字文化产权交易平台。
2021年12月24日,新华社推出了系列新闻数字藏品,发行中国首套“新闻数字藏品”,将精选的2021年新闻摄影报道并进行铸造,共发行11张,每张限量10000份,所有藏品均免费上线。“新闻数字藏品”在区块链上拥有唯一的标识和权属信息,兼具特别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进入2022年,国内新闻传媒业持续吹响号角。2月,《上海证券报》推出了“上证报重大历史瞬间”系列数字藏品。4月13日,人民网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人民网正式进军数字藏品领域。根据协议,双方将联手以互联网技术助力普及人民群众喜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