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9版
熊猫王国的生态奇迹
    卧龙中华大熊猫苑

中遭到毁灭性破坏,选址落户耿达镇幸福村神树坪。经过恢复重建,于2016年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这座藏在深山峡谷里的森林小镇仿佛一下子搭通了两座桥,通向外界也通向世界。
  耿达听上去有点像一个四川口音发出的象声词。当地人解释时,的确有一种声音和画面出现。“一棵大树啪嗒的一声倒下,就搭成了一座桥。”大自然帮助人类生存;人类也适度地帮助森林,彼此需要。
  2017年,耿达推出了自己的森林小镇形象宣传片,里面有一句:始于生态,成于自然。
  熊猫家园、生态小镇、避暑康养胜地……耿达正在探寻一条全新的绿色发展道路。
  中断和延续:走出孤岛
  始于生态,成于自然。耿达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爱和回馈的故事。
  “全球最大的大熊猫基地就在我们村。”耿达幸福村驻村书记王娅君说。
  2016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耿达幸福村落户时,有两个组的村民把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园腾让给了从卧龙搬迁而来的大熊猫宝宝,神树坪建起了59套大熊猫别墅苑,74只大熊猫在这里安然地定居下来。
  这已经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退让出来的村民也结束了在高半山的农耕生活方式。在河坝张家大地新建的最大的灾后重建安置区安居下来之后,他们开始朝民宿旅游的经营者转型。
  我在耿达慢慢找到了熊猫家园、康养汶川的感觉。
  镇长刘泽君放慢了语速。显然他看出我对四川话的听力有点卡壳。他放慢语速,并且笑着坦言自己讲川普同样会卡壳。然而,放慢语速后,沟通就顺畅了。他的讲述、他的口音、他的语调和他身上的干劲儿与耿达这座森林小镇的蜕变故事融为一体。
  耿达的故事是从卧龙自然保护区成立开始的,也是从大地震带来的彻底的中断开始的。
  耿达的生态保护之路,始于1963年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成立。这也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保护区之一,包括卧龙和耿达两个镇。1980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同年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1992年,耿达出现了首家用于避暑旅游的民宿。虽然当时业态比较单一,但也是严格按照标准打造的民宿,利用老百姓闲置的用房来做避暑产业。那时候耿达的楼房很少,就用小青瓦的房子做民宿,到2007年,刚刚做的有点像样了。老百姓赚了钱,还盖起了楼房。全镇避暑旅游经济的收入也接近200万元。
  2008年,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将这一切按下暂停键,也包括刚刚萌芽的避暑旅游经济。
  耿达变成了一座孤岛。千里之外的潮州驰援工作队要到耿达,竟要从雅安绕道夹金山、巴郎山,600多公里路,走了两天一夜才进入耿达。
  孤岛是什么意思呢?一切中断了。生命的中断,幸福村的村史馆里面流淌着这种中断和延续,全村有32位村民在大地震中失踪。发展的中断,高半山的农耕生活也中断了,全部搬下来,一切都要从头来过。
  潮州的援建者在张家大地这块宽阔的河坝地,为耿达人建起了新家园。
  所有中断的线索里,埋藏着一条没有中断的线索,那就是耿达从1963年卧龙自然保护区设立以来的生态保护事业的延续。这种延续甚至在大地震之后为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发展机遇。原本位于卧龙镇的大熊猫基地也在大地震中遭到重创,于是决定把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搬迁到邻近的耿达镇。
  张家大地建起了汶川灾后重建最大的群众安置点,占地面积约为35800平方米。安置房每户按三层设计,有三种房型。耿达镇政府当时就颇有远见,鼓励村民把安置房全都装修成标准间,而且每一个房间都带有卫生间。“现在看来这真是一个英明的决定,为耿达打造民宿旅游经济提供了物质条件。”刘泽君感叹道。
  2016年以后,汶川提出“康养”的概念。“春看花夏避暑、秋赏彩林冬玩雪,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大熊猫基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有风景秀丽、四时不同的高山草甸——黄草坪、熊猫坪,还有天然的生物多样性徒步栈道长廊。”幸福村也开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