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志愿者之城:美丽汶川新名片
赵文艳(右)与她的工作搭档汶川大同社工总干事欧阳海兵
汶川大同社工的前身为顺应汶川灾区恢复重建的需要,在广东援建工作组和汶川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组建的(汶川)广东社工站。后来,广东社工站在汶川县民政局注册成立了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大同社工”。实际上,广东社工站与大同社工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作为汶川县境内首家民办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大同社工主要业务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运作,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面向汶川县孤、老、病、残等弱势群体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赵文艳是土生土长的汶川羌族姑娘,十五年前那场灾难降临时,赵文艳已经大学毕业,并在绵阳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她还是选择了返回汶川,参加家乡的恢复重建。赵文艳最初被安排在汶川县民政局工作,由于工作的缘故,认识了广东社工站的刘静林和周小燕两位老师。受到她们的影响,赵文艳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周末跟着广东的社工人员一起工作。
“因为我会说羌语。他们到羌族村庄工作,必须要有本地社工陪同。当时发生过一件事,有外地援建人员在羌族群众家里看到羊皮鼓,很好奇,就敲了一下,结果当地群众就很生气。援建人员不知道这是不能随便敲的,因为当地羌族的风俗是家里有人去世才敲羊皮鼓。这件事发生后,广东社工站觉得必须有本土的社工加入,才能够入乡随俗。”于是,2009年12月,大同社工站正式在汶川挂牌成立后,就在汶川当地媒体上发布招聘广告,公开招聘本土社工。赵文艳得到消息,毫不犹豫就报名了。当时,报名的有100多人,录取要经过笔试和面试,赵文艳在第一批面试者中分数最高。
赵文艳非常喜欢这个工作,而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刘静林也认为,赵文艳有做社工的潜力,很有爱心,善于沟通,又有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背景。就这样,赵文艳来到了大同社工。
据赵文艳介绍,大同社工刚成立时,社工人员全部来自广东。理事长为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刘静林,首任总干事由现广州大同社工服务中心总干事周小燕担任。后来有个模式,叫“1+1+1+N”,即工作中由一名专业社工,带一名本土社工,再加一个专业的实习生,和N个志愿者。
2012年援建结束时,大同社工已经实现了全部人员本土化,机构中有汶川县的、茂县的,也有理县的,都是阿坝州本地的。赵文艳担任副总干事和法人。
在2012年之前,大同社工就已经开始规划让本地的工作人员成为第一个“1”和第二个“1”,因为社工要真正落地,最终必须要由本地人来完成。“我是从第二个‘1’慢慢成为第一个‘1’的,因为我以前也是一名非专业社工人员。我是学工商管理的,后来通过长期的学习工作,又到广东进修,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考取了中级社工师。”赵文艳说。
汶川恢复重建时期,赵文艳曾被分配到水磨镇,在那里一待就是三年。刚到水磨镇时,赵文艳在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室搭了张床就住下了。赵文艳说,每天到了晚上是自己最害怕的时候,因为居委会当时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去厕所要出门走到大街上,来回有几分钟路程,晚上有时会遇到有人喝醉酒乱敲门,吓得她连厕所都不敢去。除了这些困难,工作上的迷茫也让她最难熬。
社工并非赵文艳的专长,所以工作都是摸索着做,就连写个志愿服务活动策划案都要花很长时间,处理资料常常熬夜到凌晨三四点。就这样,赵文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从一名社工小白,成长为一名资深的中级社会工作师。
赵文艳服务过很多对象,包括家庭暴力受害妇女、无抚养孤儿、高龄独居老人、独居抗战老兵等等。家住汶川县灞州镇某村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小美(化名),就是赵文艳的个案服务对象之一。
汶川大同社工的前身为顺应汶川灾区恢复重建的需要,在广东援建工作组和汶川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组建的(汶川)广东社工站。后来,广东社工站在汶川县民政局注册成立了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大同社工”。实际上,广东社工站与大同社工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作为汶川县境内首家民办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大同社工主要业务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运作,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面向汶川县孤、老、病、残等弱势群体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赵文艳是土生土长的汶川羌族姑娘,十五年前那场灾难降临时,赵文艳已经大学毕业,并在绵阳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她还是选择了返回汶川,参加家乡的恢复重建。赵文艳最初被安排在汶川县民政局工作,由于工作的缘故,认识了广东社工站的刘静林和周小燕两位老师。受到她们的影响,赵文艳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周末跟着广东的社工人员一起工作。
“因为我会说羌语。他们到羌族村庄工作,必须要有本地社工陪同。当时发生过一件事,有外地援建人员在羌族群众家里看到羊皮鼓,很好奇,就敲了一下,结果当地群众就很生气。援建人员不知道这是不能随便敲的,因为当地羌族的风俗是家里有人去世才敲羊皮鼓。这件事发生后,广东社工站觉得必须有本土的社工加入,才能够入乡随俗。”于是,2009年12月,大同社工站正式在汶川挂牌成立后,就在汶川当地媒体上发布招聘广告,公开招聘本土社工。赵文艳得到消息,毫不犹豫就报名了。当时,报名的有100多人,录取要经过笔试和面试,赵文艳在第一批面试者中分数最高。
赵文艳非常喜欢这个工作,而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刘静林也认为,赵文艳有做社工的潜力,很有爱心,善于沟通,又有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背景。就这样,赵文艳来到了大同社工。
据赵文艳介绍,大同社工刚成立时,社工人员全部来自广东。理事长为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刘静林,首任总干事由现广州大同社工服务中心总干事周小燕担任。后来有个模式,叫“1+1+1+N”,即工作中由一名专业社工,带一名本土社工,再加一个专业的实习生,和N个志愿者。
2012年援建结束时,大同社工已经实现了全部人员本土化,机构中有汶川县的、茂县的,也有理县的,都是阿坝州本地的。赵文艳担任副总干事和法人。
在2012年之前,大同社工就已经开始规划让本地的工作人员成为第一个“1”和第二个“1”,因为社工要真正落地,最终必须要由本地人来完成。“我是从第二个‘1’慢慢成为第一个‘1’的,因为我以前也是一名非专业社工人员。我是学工商管理的,后来通过长期的学习工作,又到广东进修,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考取了中级社工师。”赵文艳说。
汶川恢复重建时期,赵文艳曾被分配到水磨镇,在那里一待就是三年。刚到水磨镇时,赵文艳在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室搭了张床就住下了。赵文艳说,每天到了晚上是自己最害怕的时候,因为居委会当时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去厕所要出门走到大街上,来回有几分钟路程,晚上有时会遇到有人喝醉酒乱敲门,吓得她连厕所都不敢去。除了这些困难,工作上的迷茫也让她最难熬。
社工并非赵文艳的专长,所以工作都是摸索着做,就连写个志愿服务活动策划案都要花很长时间,处理资料常常熬夜到凌晨三四点。就这样,赵文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从一名社工小白,成长为一名资深的中级社会工作师。
赵文艳服务过很多对象,包括家庭暴力受害妇女、无抚养孤儿、高龄独居老人、独居抗战老兵等等。家住汶川县灞州镇某村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小美(化名),就是赵文艳的个案服务对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