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县走出康养路
谷到无忧·花果山的华丽转型。
民宿孵化也是汶川深化“天府旅游名县”建设提升的一项重点工作。截至2020年,汶川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培育出500多家乡村酒店(农家乐),其中包括59家星级乡村酒店(农家乐)和21家“熊猫级民宿”。
围绕“区位、海拔、温差和藏羌文化”四大核心优势,汶川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连续多年谋划康养旅游产业,2018年为康养汶川基础配套年,2019年为康养汶川业态布局年,2020年为康养汶川项目攻坚年,2021年为康养汶川品牌培育年,每年投资约40亿元,持续优化配套。还设立了3000万元旅游产业专项发展资金,推动康养避暑、冰雪体验两大产业类群的高质量发展,让游客在汶川实现全域可游,游出“生态兴”、游出“自然美”。
绿色发展给汶川带来了三大变化。
“灾区”变“景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治理,森林覆盖率由震后的38.1%提高到56.85%;纵深推进“三治岷江”系统工程,岷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
“荒山”变“金山”。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鼓励果农种植,充分利用“两山”土地资源,突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推进“两大胜地”建设。
“家园”变“花园”。实施“生态立县”,在全国率先发布“熊猫指数”,居民健康状况综合得分90.79分、居民总体幸福感得分92.6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20.4%,全民“大健康”格局进一步构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汶川抢抓国家、省、州关于支持生态康养旅游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用好用活“康养汶川”区域品牌,按照“大美养眼、气候养身、生态养康、文化养心”发展思路,聚焦“+旅游”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夜间产品、数字文化、冰雪运动、野奢民宿养生游、运动康养赛事游等新场景新业态,促进“康养汶川”区域品牌在文旅、农旅、体旅等产业上的深度融合。高标准编制《汶川县“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汶川县乡村振兴规划 乡村康养旅游发展规划》《汶川县羌人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策划》《汶川县重点村寨旅游业态策划》等系列规划成果,分年度制定了康养旅游规划实施方案,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构建“1+6”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了“3+3”避暑胜地、“1+3”冰雪胜地发展格局,“无忧城”跃升为“无忧地”。
2022年,汶川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为目标,加快构建北部冰雪休闲胜地、南部避暑康养胜地发展新格局。记者了解到,汶川县聚焦“两大胜地”建设,投资7.25亿元建设32个文旅项目,积极培育夜间产品、数字文化、冰雪运动等新业态,阿尔沟羌人谷滑雪场开门试营业,赵公福地生态旅游区和无忧花果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景区。成功举办承办“甜樱桃采摘节”“大禹华诞”“首届岷江大峡谷赏花音乐节”“第二届数字国际熊猫节”等节庆活动,汶创HUI亮点纷呈,连续两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汶川特别旅游区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排名全省第二。
目前,汶川县威州镇因地制宜探索“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发展之路,让“沉睡撂荒山”蜕变为“无忧花果山”;水磨镇完成从高污染工业区到国家5A级旅游区的华丽转身,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映秀镇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教育教学之首,用生态文明之光点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汶川县生态价值(GEP)达515.37亿元,是地区生产总值的8.3倍。
生态康养旅游成为汶川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汶川县深入推进构建“北部冰雪休闲胜地+南部避暑康养胜地”的格局,北部打造以阿尔沟滑雪场为核心,集运动、观光、体验等业态于一体的冰雪休闲产业链条;南部依托大熊猫、大健康品牌,打造一批集生态、艺术、教育于一体的避暑康养新场景。截至2022年上半年,汶川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县GDP比例达34.6%,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文旅品牌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文旅产业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两大胜地”的建设,以及“一区两地六示范”的布局,汶川还承担了主动融入、主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使命。
冰雪运动游持续火爆,民俗休闲游成首选。 2020年,汶川实现旅游总收入51.09亿元,游客接待675.2万人次;2021年,实现旅游收入58.65亿元,接待游客651.63万人次;2022年,受疫情影响,接待游客量以及旅游收入尽管低于2020年,但兔年春节,游客量达23.57万人次,同比增长53.71%;旅游收入累计为18853.36万元,同比增长75.67%。
记者了解到,面向未来,汶川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论,全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倾力构建“北部冰雪休闲胜地、南部避暑康养胜地”新格局,以“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夯实汶川绿色生态高地,建设汶水羌山美丽幸福家园。
民宿孵化也是汶川深化“天府旅游名县”建设提升的一项重点工作。截至2020年,汶川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培育出500多家乡村酒店(农家乐),其中包括59家星级乡村酒店(农家乐)和21家“熊猫级民宿”。
围绕“区位、海拔、温差和藏羌文化”四大核心优势,汶川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连续多年谋划康养旅游产业,2018年为康养汶川基础配套年,2019年为康养汶川业态布局年,2020年为康养汶川项目攻坚年,2021年为康养汶川品牌培育年,每年投资约40亿元,持续优化配套。还设立了3000万元旅游产业专项发展资金,推动康养避暑、冰雪体验两大产业类群的高质量发展,让游客在汶川实现全域可游,游出“生态兴”、游出“自然美”。
绿色发展给汶川带来了三大变化。
“灾区”变“景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治理,森林覆盖率由震后的38.1%提高到56.85%;纵深推进“三治岷江”系统工程,岷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
“荒山”变“金山”。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鼓励果农种植,充分利用“两山”土地资源,突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推进“两大胜地”建设。
“家园”变“花园”。实施“生态立县”,在全国率先发布“熊猫指数”,居民健康状况综合得分90.79分、居民总体幸福感得分92.6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20.4%,全民“大健康”格局进一步构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汶川抢抓国家、省、州关于支持生态康养旅游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用好用活“康养汶川”区域品牌,按照“大美养眼、气候养身、生态养康、文化养心”发展思路,聚焦“+旅游”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夜间产品、数字文化、冰雪运动、野奢民宿养生游、运动康养赛事游等新场景新业态,促进“康养汶川”区域品牌在文旅、农旅、体旅等产业上的深度融合。高标准编制《汶川县“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汶川县乡村振兴规划 乡村康养旅游发展规划》《汶川县羌人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策划》《汶川县重点村寨旅游业态策划》等系列规划成果,分年度制定了康养旅游规划实施方案,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构建“1+6”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了“3+3”避暑胜地、“1+3”冰雪胜地发展格局,“无忧城”跃升为“无忧地”。
2022年,汶川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为目标,加快构建北部冰雪休闲胜地、南部避暑康养胜地发展新格局。记者了解到,汶川县聚焦“两大胜地”建设,投资7.25亿元建设32个文旅项目,积极培育夜间产品、数字文化、冰雪运动等新业态,阿尔沟羌人谷滑雪场开门试营业,赵公福地生态旅游区和无忧花果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景区。成功举办承办“甜樱桃采摘节”“大禹华诞”“首届岷江大峡谷赏花音乐节”“第二届数字国际熊猫节”等节庆活动,汶创HUI亮点纷呈,连续两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汶川特别旅游区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排名全省第二。
目前,汶川县威州镇因地制宜探索“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发展之路,让“沉睡撂荒山”蜕变为“无忧花果山”;水磨镇完成从高污染工业区到国家5A级旅游区的华丽转身,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映秀镇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教育教学之首,用生态文明之光点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汶川县生态价值(GEP)达515.37亿元,是地区生产总值的8.3倍。
生态康养旅游成为汶川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汶川县深入推进构建“北部冰雪休闲胜地+南部避暑康养胜地”的格局,北部打造以阿尔沟滑雪场为核心,集运动、观光、体验等业态于一体的冰雪休闲产业链条;南部依托大熊猫、大健康品牌,打造一批集生态、艺术、教育于一体的避暑康养新场景。截至2022年上半年,汶川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县GDP比例达34.6%,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文旅品牌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文旅产业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两大胜地”的建设,以及“一区两地六示范”的布局,汶川还承担了主动融入、主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使命。
冰雪运动游持续火爆,民俗休闲游成首选。 2020年,汶川实现旅游总收入51.09亿元,游客接待675.2万人次;2021年,实现旅游收入58.65亿元,接待游客651.63万人次;2022年,受疫情影响,接待游客量以及旅游收入尽管低于2020年,但兔年春节,游客量达23.57万人次,同比增长53.71%;旅游收入累计为18853.36万元,同比增长75.67%。
记者了解到,面向未来,汶川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论,全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倾力构建“北部冰雪休闲胜地、南部避暑康养胜地”新格局,以“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夯实汶川绿色生态高地,建设汶水羌山美丽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