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视域下“鳏寡孤独”弱势群体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员,通过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办法,给予就业救助。
其五,教育上,国家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如送教上门。教育救助根据不同教育阶段需求,采取减免相关费用、发放助学金、给予生活补助、安排勤工助学等方式实施。
2、存在的不足之处
就业压力大。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诸多受访者提到就业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博白县政府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标准,依据生活困难等级设置了不同的救济金额,这为数不多的几百元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起到了一定的救济作用,但对于提高家庭生活水平仍是远远不够,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岗位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严重不平衡状态,许多贫困户家庭就业问题严峻,个别不具备劳动力的残疾人家庭停留在靠救济金过日、没有稳定工作岗位的状态。
看病拿药难。在调查人员中,残疾人士有146人,其中一些家庭会有1-3个甚至3个以上残疾人,残疾成因有精神、智力、听力、肢体、语言、视力等,对于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人士需要定期进行药物治疗,以维持正常生活,个别治疗药物价格高,贫困家庭残疾人士只有在发病时才会去拿药治疗。在有关资助政策方面,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对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但这项补贴对于长期需要药物治疗的家庭来说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残疾人家庭希望可以加大药物补贴力度,以此减轻家庭负担。
受教困难。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安置点的居民从乡村移居县城,在保障他们住房安全的同时对于教育的支持也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也进一步实现。但对于“鳏寡孤独”中的“寡和孤”而言,仍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受教育的问题。国家对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帮助如送教上门。但这一教育形式在残疾子女中,成效不高。残疾子女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难以到特殊学校就学,因而只能等待“送教上门”,且送教上门时间不固定,大多数情况为一星期一次,时间3-5小时不等。
娱乐形式单一。多数受访者表示,自搬入安置点后,娱乐形式变得多样化,但整体而言,娱乐活动较少,主要娱乐方式有广场舞、象棋等;再者大多数居民习惯早睡早起干活,忙碌更是常态,在入住之后难改之前的习惯,较多时候以楼下散步为主,无多余的活动形式。据考察,该安置点娱乐设施较少,只有一个供儿童玩耍的塑料滑梯、三张乒乓球桌,缺乏基本的健身设备。另外在安置点内设有一个“儿童之家”小型阅览室及“青空间”活动室,但青少年进阅览室或活动室的次数较少。
楼层卫生差。未搬入安置点前,大多数弱势群体以农村瓦房为主要居住场所,下雨漏水是家常便饭。在入住安置点之后,住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个别楼层卫生问题较严重。经过几天的走访,发现部分楼层卫生较差,地面、主干道有较多的垃圾,电梯内有许多不明液体,墙上乱涂乱画现象较多,部分楼层常有蟑螂出没,小区草地旁的道路晚上也常有老鼠出没。且清洁力度不佳,居民“随手扔垃圾”现象较为突出。
安置点“鳏寡孤独”弱势群体生活现状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
1、就业环境严峻,工作来源少就业是弱势群体生活的根本保障。目前,社会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日益提高,[1]弱势群体受自身条件限制及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就业率低,且渠道闭塞。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水平低、身体素质差、社会实践经验欠缺、劳动能力弱;当前社会对弱势群体就业包容度较低,存在歧视,市场岗位多,但录用弱势群体的却很少;弱势群体就业渠道闭塞,主要依靠熟人介绍且大多不符合其期望。
2、医疗保障水平不高,政策宣传不足
医疗费用占弱势群体家庭支出比重大。部分家庭有残疾人员或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高昂的药品,但医保报销的额度小,且部分药品未纳入医保,治疗费用高昂有返贫风险。此外,弱势群体对医疗保障政策了解少,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申请医疗求助的条件,甚至不知如何申请。可见,医疗保障政策仍需加大宣传力度。[2]
3、社会地位较低,教育方面受到漠视
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在教育领域中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常等同于“差生”,[3]其学习成绩、技能掌握等被习惯性地与正常学生对比,且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对弱势群体投入的教育资源较少。家长文化水平低,未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年幼时便承担
其五,教育上,国家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如送教上门。教育救助根据不同教育阶段需求,采取减免相关费用、发放助学金、给予生活补助、安排勤工助学等方式实施。
2、存在的不足之处
就业压力大。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诸多受访者提到就业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博白县政府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标准,依据生活困难等级设置了不同的救济金额,这为数不多的几百元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起到了一定的救济作用,但对于提高家庭生活水平仍是远远不够,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岗位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严重不平衡状态,许多贫困户家庭就业问题严峻,个别不具备劳动力的残疾人家庭停留在靠救济金过日、没有稳定工作岗位的状态。
看病拿药难。在调查人员中,残疾人士有146人,其中一些家庭会有1-3个甚至3个以上残疾人,残疾成因有精神、智力、听力、肢体、语言、视力等,对于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人士需要定期进行药物治疗,以维持正常生活,个别治疗药物价格高,贫困家庭残疾人士只有在发病时才会去拿药治疗。在有关资助政策方面,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对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但这项补贴对于长期需要药物治疗的家庭来说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残疾人家庭希望可以加大药物补贴力度,以此减轻家庭负担。
受教困难。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安置点的居民从乡村移居县城,在保障他们住房安全的同时对于教育的支持也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也进一步实现。但对于“鳏寡孤独”中的“寡和孤”而言,仍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受教育的问题。国家对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帮助如送教上门。但这一教育形式在残疾子女中,成效不高。残疾子女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难以到特殊学校就学,因而只能等待“送教上门”,且送教上门时间不固定,大多数情况为一星期一次,时间3-5小时不等。
娱乐形式单一。多数受访者表示,自搬入安置点后,娱乐形式变得多样化,但整体而言,娱乐活动较少,主要娱乐方式有广场舞、象棋等;再者大多数居民习惯早睡早起干活,忙碌更是常态,在入住之后难改之前的习惯,较多时候以楼下散步为主,无多余的活动形式。据考察,该安置点娱乐设施较少,只有一个供儿童玩耍的塑料滑梯、三张乒乓球桌,缺乏基本的健身设备。另外在安置点内设有一个“儿童之家”小型阅览室及“青空间”活动室,但青少年进阅览室或活动室的次数较少。
楼层卫生差。未搬入安置点前,大多数弱势群体以农村瓦房为主要居住场所,下雨漏水是家常便饭。在入住安置点之后,住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个别楼层卫生问题较严重。经过几天的走访,发现部分楼层卫生较差,地面、主干道有较多的垃圾,电梯内有许多不明液体,墙上乱涂乱画现象较多,部分楼层常有蟑螂出没,小区草地旁的道路晚上也常有老鼠出没。且清洁力度不佳,居民“随手扔垃圾”现象较为突出。
安置点“鳏寡孤独”弱势群体生活现状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
1、就业环境严峻,工作来源少就业是弱势群体生活的根本保障。目前,社会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日益提高,[1]弱势群体受自身条件限制及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就业率低,且渠道闭塞。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水平低、身体素质差、社会实践经验欠缺、劳动能力弱;当前社会对弱势群体就业包容度较低,存在歧视,市场岗位多,但录用弱势群体的却很少;弱势群体就业渠道闭塞,主要依靠熟人介绍且大多不符合其期望。
2、医疗保障水平不高,政策宣传不足
医疗费用占弱势群体家庭支出比重大。部分家庭有残疾人员或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高昂的药品,但医保报销的额度小,且部分药品未纳入医保,治疗费用高昂有返贫风险。此外,弱势群体对医疗保障政策了解少,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申请医疗求助的条件,甚至不知如何申请。可见,医疗保障政策仍需加大宣传力度。[2]
3、社会地位较低,教育方面受到漠视
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在教育领域中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常等同于“差生”,[3]其学习成绩、技能掌握等被习惯性地与正常学生对比,且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对弱势群体投入的教育资源较少。家长文化水平低,未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年幼时便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