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0版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的新时代和谐文化建设策略
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经济体制建设理念是在发展“公有制”的前提下,鼓励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念。在此理念下,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以保障,社会发展环境更加符合大众的客观需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念指导下,文化建设不仅要依靠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还要依靠完善的经济建设体制,对经济建设进行规范与管理,保证社会全体的整体经济利益。换言之,在新时代环境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体制的规范程度直接决定着和谐文化的建设效果。反过来看,经济建设体制的执行结果,是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产生认同感的关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化建设模式。经济发展处于弱势时期,人民群众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了经济发展建设中,并不会有多余的时间思考文化内涵。因此,文化建设的关键步骤在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文化实现长远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理念中指出,物质条件决定着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同样也制约着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只有促进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和谐文化的有效建设,真正意义上实现利益平等、自由分配、文化和谐的社会发展目标。
  3、深化和谐文化渗透理念
  文化渗透是利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使人们思想意识逐渐趋向渗透的文化内容,对于充实精神世界至关重要。以往西方国家本着文化渗透的目的,向我国传输了大量的文化内容,严重制约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道路。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念指导下,同样可以利用文化渗透,将和谐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输给社会群众,进而激励人民奋发图强,创建出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新时代环境下,健康丰富的文化内容,能够使社会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是繁忙的工作间歇中心灵的“减压阀”。因此,和谐文化渗透理念需要秉持着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而建设,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地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文明成果,并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均留下文化建设内容,进而在人们脑海中形成文化意识形态,积极投入到和谐文化建设中。
  文化事业是一个特定的概念,通过文化产业链的形式,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文化建设效果。深化和谐文化渗透理念,能够使人民群众自发宣扬民族文化,在文化产业中,丰富自身精神生活与知识需求。同时,经过文化渗透之后,人民群众能够自发地形成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化偏好,深入并持久地进行文化建设活动。通过群众自发进行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事业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推进文化向多样性发展,对于新时代的和谐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完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
  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才能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中坚力量,进而从文化思想角度解决不同阶段的发展矛盾。要取得文化建设的进步与创新,就必须完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强化文化管理职能。政府作为文化管理的主体,需要通过法律法规调节社会基本矛盾,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因此,完善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政府部门是关键。完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落后区域、公共文化、文化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根据落后区域的实际情况,加强该地区的经济建设,并分析出落后区域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不断缩小落后区域与城市之间的文化建设差距。
  公共文化制度的健全,能够使人民群众在保护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得到积极向上的和谐文化环境,将文化管理与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紧密连接,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和谐文化建设能够使政府部门更加重视思想观念在缓解社会矛盾中的重要意义。在政府主导下的和谐文化建设应转变服务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全面的文化服务。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壮大文化服务范围,注重新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强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使文化服务团队的专业技能更加强大,为更多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5、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纵观我国文化发展历程,没有哪一种封闭式的文化能够得以长期发展,得到发展并弘扬的文化均是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兼收其他文化内容。文化建设应该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融合,具体是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因此,在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引进其他国家优秀文化内涵是重中之重。民族文化存在自身特性,是经历了历史积淀形成的最符合我国生活环境的文化内容。文化建设的内涵就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多元文化,融合其他优质文化,进而形成更具新时代社会特色的和谐文化。只有在文化内容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得到更加优质文化内容的引领,达到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目标。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