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6版
通渭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及产业链构建研究
69处(国保2处、省级5处);通渭是一片红色热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和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先后经过全县所有乡镇80%左右的村庄,留下红色革命遗迹20多处;东汉时期,通渭著名的“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为五言诗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凸显区位优势。通渭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一带一路”南向通道的必经之地,310国道穿境而过,宝兰高铁使通渭融入兰州、天水“一小时都市圈”和西宁、西安“两小时经济圈”。三是加快景区建设。合理配置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民间文化、红色资源、温泉康养旅游资源。
  通渭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及产业链构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渭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项目投资小,旅游服务功能不完善
  通渭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当地资金有限,难以支撑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一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难、招商难、建设资金不足、项目无法长期实施。一是投资开发主体相对单一,目前投资开发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模式,按照市场规律规则开发运行还有差距。已建成的县级公共文化场馆规模小、水平低、设备落后,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景区基础服务能力薄弱,制约了全县文化旅游的发展。二是景区开发水平低。目前,该县没有充分开发的景区,如通渭温泉的食、住、行、游配套措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休闲保健配套服务,服务产品单一,难以满足游客最基本的舒适、方便和休闲需求。三是旅游产品种类少。已开发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配套措施不完善,市场需求不足,以观光为主的产品水平低、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完善。
  2、产业链不完善,整体发展不够
  在文化产业中,书画产业占主导地位。近年来,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书画的创作、展览、培训、研究、鉴赏、交易,书画带动的旅游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食、住、行、玩一体化服务的配套措施还存在较大差距。艺术、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同时,没有以此为龙头,充分带动通渭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温泉休闲养生、红色旅游等,在宣传、推广、综合服务等方面存在困难和问题,丰富的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一是旅游商品还处于低端,没有成熟的旅游商品,还没有从事旅游商品研发、生产的相关企业,还没有一体化的产供销产业链,也没有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旅游商业街区。二是很少有反映和推广通渭文化旅游的品牌。品牌意识不够强,没有响亮的旅游品牌。三是传统村落和民俗文化保护项目较少,部分文化旅游资源无法有效开发。同时,现有旅游品牌发展水平较低。
  3、基础服务设施落后,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总收入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资有限,支持力度不够。一是整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综合措施,特别是良好的道路、饮食、住宿条件和生活环境。通渭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基础薄弱。近年来,政府对旅游产业链的考虑不够全面,对施策的投资也较少。二是住宿档次和服务水平不高。目前全县仅有一家4A级旅游星级酒店,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其他酒店、餐厅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处于底层,餐饮、停车、旅游服务较差。三是交通条件差。县域到景区、景区之间的交通网络建设不完善。
  通渭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及产业链构建的对策
  通渭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及产业链构建,要坚持以文化为基础、书画为核心,加快“书画+”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带动通渭其他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推动食、住、行、游、购、娱等一体发展,真正把文旅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新引擎。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政策倾斜支持力度
  通渭县应根据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县情,政府应在协调管理、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建立利益协调领导机构,出台相关政策,切实加强政策支持,整合各部门旅游开发资源,统筹管理,统一调配文化旅游资源,科学合理调整利益关系。聚焦项目旅游建设,形成合力,共同发展旅游业。建立健全旅游业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按照旅游业目标责任定期监督检查,确保目标落实。二是突出特色优势,高标准编制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制定《通渭县书画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全域旅游规划》,加强平襄书画城、温泉度假区、榜罗会议纪念馆、长征长城主题公园、秦嘉徐淑公园等重点景区建设,努力打造榜罗镇革命遗址、悦信国际温泉度假区、秦嘉徐淑公园书画村成为4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围绕景区形成乡村旅游圈,打造“景区带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带动景区在餐饮、住宿、商贸等方面实现创业就业。三是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服务是提升旅游吸引力、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