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3版
试论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及其启示
  (四)坚持群众路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作风和美德。在边区生产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根据群众的需要与自愿,不强迫群众,不命令群众,一切事情经过群众民主讨论,群众不赞成的事,暂时不办,等到群众觉悟和赞成之后再办,在这种群众路线之下,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被发扬起来了。正是由于继承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贯彻“以民为本”的政策理念,再加之边区的领导干部都能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创建了许多模范村、模范集体,极大地改变了陕甘宁边区落户封建的面貌。村级组织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党和政府联系村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调“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因此各个乡村要严格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富裕农民、扶持农民。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模范村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是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模范村建设中包含了诸多发展乡村的举措,我们应该提取其中的方法精粹,为今日的乡村振兴所用,充分挖掘乡村的巨大潜力,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注释
  [1]肖唐镖:《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载《求实》,2004(01):88-91页。
  [2]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765页。
  [3]星光、张杨主编;张杨、陈舜卿、陈俊熹、刘秉扬编写:《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05):2-3页。
  [4]雷云峰:《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5]《延市开展十一运动》,载《解放日报》,1944-8-26(2)。
  [6]《安塞马家沟读报组成为团结全村的中心》,载《解放日报》,1944-5-15(2)。
  [7]《淳耀白塬行政村三年消灭文盲的计划》,载《解放日报》,1944-8-20(2)。
  [8]《边区经济繁荣后的新气象,延市涌现大批卫生模范》,载《解放日报》,1944-7-1(2)。
  [9]《延县柳林区马布塔河发现清洁卫生模范》,载《解放日报》,1944-3-22(2)。
  [10]张鑫、王晓瑜:《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运盐模范村研究》,载《新乡学院学报》,2016,33(8):53-55页。
  [11]《延川赵家沟妇女加紧纺织增强自卫力量,一次收入超过全村全年负担两倍半》,载《解放日报》,1943-8-13。
  [12]《模范区乡干部优良作风》,载《解放日报》1945-1-9。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刘建华、汪新栋:《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创建模范村的经验及启示》,载《农业考古》,2007(06):68-70页。
  [15]《马家沟和陈德发》,载《解放日报》,1944-1-2(2)。
  [16]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755页。
  [17]《介绍陕甘宁边区组织集体劳动的经验》,载《解放日报》,1943-12-21。
  [18]《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6-84页。
  [1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3页。
  [20]《郝家桥村的抗属生活》,载《解放日报》,1944-3-6。
  [21]《模范区乡干部优良作风》,载《解放日报》,1945-1-9。
  作者简介
  盖兴兴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