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8版
“三个经济”背景下金融支持陕西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业,缺乏价值高昂的固定资产,很难获得大规模抵押融资。另外,由于物流企业各项业务内部转租、转包的情况比较常见,资源整合进行抵押就比较困难,也给企业和银行的合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直接融资方面,物流业受债券融资“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融资比较困难,许多物流企业营业规模受限,资信等级不高,达不到上市融资的要求。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时期,由于面临着市场风险与不确定性,一些供应链金融创新受到限制,针对物流业特定环节个性化、场景化的金融支持产品更是欠缺。
  2、物流金融信息化水平不高
  物流行业具有环节较多、流程繁琐、流程化作业的特点,总体来看,目前陕西省物流金融信息化水平不高,主要体现为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较少、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不足、物流与金融的信息交换渠道不够通畅、信息资源零散、信息共享度与利用率较低等。在物流行业发达的地区,金融支持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根据贷款管理需要,一般会建立一个与物流行业相匹配的信息管理体系,确保贷款管理和物流进程相同步。但现阶段,陕西省内拥有较为完备信息管理系统的物流企业较少,也很少有金融机构建立专门的与物流行业相匹配的管理信息系统,产融合作的数字化水平不高。对于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而言,这种信息不对称会滋生更多金融风险,阻碍物流与金融在产融合作方面的进一步深化。
  3、物流融资规模相对不足
  近十年来,物流业对陕西经济的贡献度逐年增加,但是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呈下降趋势,物流融资后劲不足。鉴于新冠疫情的特殊性因素影响,本文以疫情前的2018年为例,当年陕西省物流业总收入为2637.1亿元,同比增长7.9%,邮政、商贸、配送等行业的收入迅速增加,物流配送、网上购物等多种经营模式相继涌现。与此同时,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690.5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4%。由此可看,陕西省的物流行业总体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但是物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回落,物流业的投入-产出比例不协调,短期来看陕西物流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是较大的,全要素生产率较高,但是由于物流业获得的融资份额相对不足,因此不利于陕西物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4、物流金融专业人才缺乏
  陕西省物流行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一部分原因是从事物流金融行业的专业人才欠缺,在经济金融、物流发展等方面存在文化以及教育水平缺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现代物流业所包含的产品数量庞大、关联面广、链条繁琐,特别是在物流投融资方面,大部分物流技术人员在上岗前未接受过专业的金融培训,对物流金融的认知存在偏差,人才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了陕西省金融支持物流的发展。[4]虽然陕西省高校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是现代物流职业教育水平仍存在不足,忽略了对物流业与金融业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加大了金融支持物流发展的人力资本障碍。
  5、物流业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提升
  陕西省目前还面临着金融生态环境支撑物流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物流税收方面,“营改增”改革后,税制透明化迫使许多小微物流企业的税收负担有所增加,税费负担依然较重。其次,在信用担保方面,陕西省物流业的信贷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各类担保政策与支持资金偏向大型物流企业,对小微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5]最后,在信用风险防控方面,新冠疫情对物流行业造成重创,加大了社会各类企业的违约风险,物流行业在对信用风险识别方面存在不足,容易陷入违约的陷阱。
  金融支持陕西省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创新物流业的金融支持产品种类
  针对物流产业链的企业普遍缺少资产抵押、间接融资困难等现状,金融机构要积极与物流企业沟通,共同创新符合物流行业特征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可探索尝试龙头企业担保、订单金融、应收账款质押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和物流核心平台资金规模优势为链条企业开展授信。建立物流企业货运运力数据库,确保运营交易规模与交易量真实有效,以此作为物流企业授信基础。
  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开发物流企业特色征信产品,发挥征信服务在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方面的障碍。加大政府引导基金向物流行业的直接融资力度,加大对社会资本投入物流行业的激励与奖助力度,对于疫情阶段有效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物流公司给予特别财政支持。积极开发适应物流行业的结算方式,提供更加便利、安全、高效的支付系统。切实推动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民间资本敢投、愿投、能投,最大程度满足物流企业资金需求。
  2、完善物流融资信息综合平台功能
  传统的物流信息平台主要为了实现货主与车主高效的匹配,以及在物流过程中的运力资源管理、运输路线优化、运输过程管理、业务流程管控、当事人关系协调等。现代物流业信息平台,则要求为物流业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