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持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平衡可持续发展。
基层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农业生产依赖于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是人类运用智慧利用自然的一种方式,想要农业健康发展,就必须推进基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建立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全覆盖。针对当前基层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关于环境污染的一些规模化、商品化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健全农业生态产业化体系
推广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一是优化产业结构。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调整现代农业结构。尤其要禁止各种工业废水或城市污水流入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质的管理。水质管理得到保障后,再将现代农业技术结合传统农业经验,科学合理地开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生态产业系统逐步恢复。比如,“稻鱼共生”产业模式。将传统水稻种植与淡水鱼类养殖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明显生态循环特征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再比如,资源化利用粪便、污水、垃圾、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让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绿色清洁能源方式,实现产业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创新。二是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目前,虽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打地基,但是,满足现状只会让已经颇有成效的种养循环模式得不到巩固和发展。要试图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合作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处理、施用的网络,形成长效机制。增加对种植业、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监督检查,随时掌握一手资料,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科学高效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加快转变农民固有生态意识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素质高低密切相关。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想要推进基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向农民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意识,摒弃人优于自然的传统观念。教大家反思应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大力宣传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积极转变农民的生态价值观念,尊重土地价值,建立生态道德,将生态道德、生产行为方式延伸至土地。不要等灾难接踵而至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脆弱无力,悔恨当初没有善待自然。其次,做好相应的制度引导。生态意识的灌输不是朝夕间就可以见效的,要以乡村振兴为重要契机,持续推动健全基层地区绿色生态农业经济产业体系,满足农民的经济诉求,让他们感受到建设地方特色绿色生态农业不仅可以保护大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最后,以生产优质生态产品为目的,督促农民科学合理使用有机肥料,提高利用率,从而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态产品的需求。
3、持续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调研结果显示,要持续加强产业生态环境修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的福祉,在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过程中,一是大力培养专项治理人才。积极引进治理专业人才是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必备条件,要以良好的福利待遇吸引相关人才,开展专项培训,培养乡土人才,提升本土农民参与产业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二是实施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继续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拟在个别村落进行示范点建设,同时加大项目谋划,加快推进流江河水全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建设项目。三是持续推进企业环保秘书制度。持续优化环保干部“一对一”企业联系制度,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作为企业环保秘书,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问题需长期性研究,从全局角度出发,我们发现,人类生活模式的转变直接或间接引发多重污染,生态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只是多重污染中的一部分。对此,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提高生态意识,面对农业生产的种种问题,要找出根源,防患于未然。因此,我们要以现代化的生产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生态发展的道路,有效解决基层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造福更多人民。
参考文献
[1]解保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的生态批判理论及其意义》,载《学术交流》,2011(9):9-13页。
[2]张慧、林美卿:《我国农业生态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载《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6-90+107页。
[3]祁迎夏、刘艳丽:《整合与重建:西部乡村生态振兴的新轨迹》,载《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46-52页。
作者简介
李郭稳 中共仪陇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基层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农业生产依赖于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是人类运用智慧利用自然的一种方式,想要农业健康发展,就必须推进基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建立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全覆盖。针对当前基层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关于环境污染的一些规模化、商品化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健全农业生态产业化体系
推广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一是优化产业结构。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调整现代农业结构。尤其要禁止各种工业废水或城市污水流入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质的管理。水质管理得到保障后,再将现代农业技术结合传统农业经验,科学合理地开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生态产业系统逐步恢复。比如,“稻鱼共生”产业模式。将传统水稻种植与淡水鱼类养殖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明显生态循环特征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再比如,资源化利用粪便、污水、垃圾、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让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绿色清洁能源方式,实现产业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创新。二是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目前,虽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打地基,但是,满足现状只会让已经颇有成效的种养循环模式得不到巩固和发展。要试图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合作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处理、施用的网络,形成长效机制。增加对种植业、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监督检查,随时掌握一手资料,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科学高效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加快转变农民固有生态意识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素质高低密切相关。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想要推进基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向农民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意识,摒弃人优于自然的传统观念。教大家反思应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大力宣传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积极转变农民的生态价值观念,尊重土地价值,建立生态道德,将生态道德、生产行为方式延伸至土地。不要等灾难接踵而至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脆弱无力,悔恨当初没有善待自然。其次,做好相应的制度引导。生态意识的灌输不是朝夕间就可以见效的,要以乡村振兴为重要契机,持续推动健全基层地区绿色生态农业经济产业体系,满足农民的经济诉求,让他们感受到建设地方特色绿色生态农业不仅可以保护大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最后,以生产优质生态产品为目的,督促农民科学合理使用有机肥料,提高利用率,从而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态产品的需求。
3、持续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调研结果显示,要持续加强产业生态环境修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的福祉,在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过程中,一是大力培养专项治理人才。积极引进治理专业人才是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必备条件,要以良好的福利待遇吸引相关人才,开展专项培训,培养乡土人才,提升本土农民参与产业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二是实施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继续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拟在个别村落进行示范点建设,同时加大项目谋划,加快推进流江河水全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建设项目。三是持续推进企业环保秘书制度。持续优化环保干部“一对一”企业联系制度,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作为企业环保秘书,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问题需长期性研究,从全局角度出发,我们发现,人类生活模式的转变直接或间接引发多重污染,生态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只是多重污染中的一部分。对此,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提高生态意识,面对农业生产的种种问题,要找出根源,防患于未然。因此,我们要以现代化的生产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生态发展的道路,有效解决基层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造福更多人民。
参考文献
[1]解保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的生态批判理论及其意义》,载《学术交流》,2011(9):9-13页。
[2]张慧、林美卿:《我国农业生态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载《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6-90+107页。
[3]祁迎夏、刘艳丽:《整合与重建:西部乡村生态振兴的新轨迹》,载《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46-52页。
作者简介
李郭稳 中共仪陇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