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5版
系统论视域下美好生活多维分析
信息产业、社会设施、军事设备等多领域的技术要素创新,积极解决高科技“卡脖子”难题,推动创新引领美好生活新样态。其二,促进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坚持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时俱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美好生活提供制度性创新优势。
  第二,依托城乡要素协同,共享美好生活成果。城乡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有利于美好生活空间格局的完善。对此,其一,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农村在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资源、就业平台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促进城乡发展一体,补齐阻碍乡村美好生活的短板,提高乡村生活质量。其二,发挥农村发展优势,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城市扶贫要加强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和调研,结合当地历史传统、人文习性和生态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地实现乡村美好生活的振兴。
  第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现人类美好生活。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具有包容和开放性,即吸收外来经验成果和传播中国美好生活理念相结合,提升人类社会的美好层次。其一,吸收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活治理经验,并吸取他国治理弊病的历史教训。其二,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世界,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迈进美好新生活。面对全球化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应对美好生活进程的困难、实现人民的美好未来,不单单只是某个国家和地区的局部任务,而是世界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利益诉求,致力于形成全球共同的价值理念,实现同舟共济的亲密关系,最终“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9]
  (三)突破人与自然对立思维,增进美好生活自觉协同性
  系统的协同性强调系统间各要素存在相互影响的因素,要正确处理各要素竞争和协同的关系,发挥系统协同作用。坚持生命共同体和倡导绿色革命就是推动美好生活中人与自然的要素协同,为美好生活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的重要实践。
  第一,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当前,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能完全克服生产力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0]实现美好生活的生态方面,要坚持生命共同体。其一,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坚持以生态为本。党和国家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具体问题,力求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尽可能实现城乡、区域的相对公平,因地制宜推动生态保护,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其二,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强调人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对自然统治权力的同时,也要肩负起由此而带来的对自然的责任,促进美好生活生态可持续发展。
  第二,推动绿色革命,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绿色革命是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重要举措,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变革,是真正提高人民美好生活质量的治本之策。其一,坚持绿色生产方式,即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淘汰过剩产能和污染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其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即提倡居民选择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需要增强人民的节约意识,树立环保思维,改变浪费、奢靡的不良习惯,让绿色消费成为人们自觉的生活行动,促进美好生活中人和生态要素的耦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人民日报》,2017-10-28(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页。
  [3]《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载《人民日报》,2015-11-10(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页。
  [5]乌杰:《系统哲学基本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45页。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9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页。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33页。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9页。
  作者简介
  刘雪婷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