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0版
陕西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中的问题、影响及对策
刘 静
    凤翔泥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立项号:22KYQD05)
  农村民俗工艺有序传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陕西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中存在传承群体意识淡漠、传承种类延续性低、传承途径单一分散等问题。在分析影响农村民俗工艺传承发展的三重因素基础上,从制度建设、品牌特色、途径创新三个层面提出促改对策建议。

  “文化振兴为乡村铸魂。”农村民俗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态与主要组成,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底蕴及精神成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关键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从宏观层面提出强化农村文化传承的顶层设计。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出,“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细化了农村文化传承的实施方案。至此,农村文化传承势在必行。
  陕西历史悠久,乡土文化底蕴深厚。其中,陕西民俗工艺多分布于村落民间,源自村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习俗与技艺,是乡村传统文化的代表类型。陕西农村民俗工艺种类繁多,涵盖各类庙会、祭祖祭典、民间社火、跑螺车、高台芯子、婚嫁习俗、待客礼仪等乡村民俗,以及富于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例如烧瓷、泥塑、酿酒、剪纸、核雕、制面、草编、织布工艺等。这些民俗工艺承载着秦人的生存智慧,是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的见证与财富,也是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中最易流失的部分。因而,需深入探索陕西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之道。
  陕西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陕西农村民俗工艺传承工作在取得持续推进的同时,当前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民俗工艺传承群体意识淡漠
  陕西民俗工艺文化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化发祥地的精神符号。但在多元文化的交互冲击下,对传统农村民俗工艺的重视度也随之淡化,甚至出现农村民俗工艺无人传承、无意传承、无众传承的“三无”现象。“无人传承”主要是指农村民俗工艺的出品人及技艺人数量较少、居住分散、年龄偏大,加之长期缺乏从事相关工艺的经济来源支撑,逐渐丧失对传统民俗工艺的传播信心。“无意传承”强调青年群体大多不愿接续从事农村民俗工艺活动,导致陕西大型社火项目、皮影戏、曲艺杂技难以组织、后继无人。“无众传承”是由于艺术形式多样化,农村技艺人难以寻求适合的展示平台,观看、传播、欣赏农村民俗工艺的观众随之缩减。
  2、农村民俗工艺传承种类延续性差
  陕西民俗工艺文化种类繁多,形式丰富,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进程,大批民间民俗瑰宝、经典工艺被束之高阁、放之不用、弃之不管。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