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5版
西部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政策优化研究
库,通过举办联谊活动,开通红娘专线等,积极为乡村单身教师牵线,助力乡村教师婚恋问题的解决;在乡村寄宿学校设置宿舍管理员、宿舍保洁员等后勤保障公益岗位,由县人社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减少乡村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通过颁发证书、组织疗休养、评优树模、乡村优秀教师宣讲团等多种方式给予表彰激励;推动企事业单位、基金会及公益组织、个人设立乡村教师奖励基金;不断增强广大乡村教师立德树人、奉献乡村的责任感、获得感和自豪感。
  四是加强督导落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建立教育部门牵头,组织、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协同机制,明确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督导,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教育督导评估和综合绩效考核等重要范围,定期督导检查。
  (四)完善制度保障,筑牢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支持体系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把乡村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三个优先”和“一个倾斜”。即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并确保向乡村学校倾斜;充分发挥县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县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职能,确保“三个优先”和“一个倾斜”政策落地,督导到位,保障有力。
  二是建立人才共享机制,搭建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平台。创新聘任机制,推动乡村社会和乡村学校人才共享,实现人才效能最大化,打造乡村振兴共同体。促进乡村学校中管理、教学岗位向乡村优秀乡贤开放,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选聘乡村中致力于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优秀人才担任校长、副校长和部分学科教师;同时,推进村委会中部分岗位如乡村社会指导员等向乡村教师开放,具体人选由村民代表大会投票选举决定,村委会任命。邀请乡村教师代表列席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村级重要会议。[8]保障乡村教师参与乡村社会发展的决策权,提升乡村教师对乡村社会组织的认同,强化乡村教师投入乡村教育振兴及其他各方面振兴的内发性和自觉性。
  三是完善激励制度,鼓励乡村教师以多元方式服务乡风文明建设。参与乡风文明建设能够拓展家校合作的应用场景,建设良好的乡风和优质的文化生态能够提升家长的文化素养,便于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善,从而推进家校合作的良好开展。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学生将来建设乡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同时乡村教师也会受到乡村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
  因此,要完善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激励制度,在考核中将其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贡献量折抵为相应的教育教学或者科研的工作量,同时将教师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具体表现与评优评先及绩效考核挂钩等,激发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公共意识,增强振兴乡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丁向东、李贵成:《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实现理路》,载《河南社会科学》,2022,30(09):118-124页。
  [2]郑文龙、欧阳光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挑战与路径》,载《现代教育管理》,2022(06):46-53页。
  [3]柳海民、邹红军:《高质量: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路向的时代转换》,载《教育研究》,2021,42(04):11-24页。
  [4]高怡楠、李静:《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路径》,载《教师教育学报》,2022,9(03):65-73页。
  [5]邬志辉、范国睿、李立国、刘振天、王顶明、王传毅、石中英:《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谈》,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43(02):24-39页。
  [6]杜屏、谢瑶:《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与流失意愿关系探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1):103-115+169页。
  [7]闵慧祖:《组织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何以化“忧”为“优”》,载《当代教育论坛》,2022(04):117-124页。
  [8]卢尚建:《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结构问题调查研究》,载《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13(03):78-88+107页。
  作者简介
  秦雅慧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张 鹤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行政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