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0版
广西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路径研究
学的自觉性、计划性、科学性、实效性不足,致使所授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少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也没能有效消除“纤陌交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隔阂,没有深入加强与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认识、教学方法、示范课堂、团队建设、学术研讨、课题申报、教材编写等方面的联系,没有形成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水乳交融的一家人”局面。
  开展“课程思政”工作,除了思政课教师参与之外,其他各类课程教师是最主要参与者。因此,其他各类课程教师更应该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工作,从行动上做实、做细、做好“课程思政”工作,为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以及与“思政课程”相融合创造良好氛围。
  化解之道:二者相融合的有效路径
  根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遇到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在“三全育人”和“大思政课”视域下,构建德育为先、系统集成的“多元主体、纵横立体、畅通一体”“三体交融”的育人模式,为广西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融合提供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一)“多元主体”:以协同育人为目标构建思政课教师和各类课程教师共同体
  广西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构建“思政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教育课教师+实践类课教师”的合作模式,即思政课教师和各类课程教师在教学全过程,均要时刻铭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均要牢固树立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育人育才的理念,克服各种不利因素,通过结对共建,相互合作、密切配合,开展集体备课、撰写教案、听课评课、教学比赛、申报课题、实践教学、教材编写等活动,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练就一支优秀师资队伍,构建思政课教师和各类课程教师共同体,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奠定人才基础。这也是广西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条件。
  (二)“纵横立体”:以协同育人为目标建成学校类别共同体
  在“三全育人”和“大思政课”视域下,以协同育人为目标,广西高职院校各部门、各教学单位有必要建设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建成学校类别共同体,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搭建至关重要的合作育人载体与平台。这也是广西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重要环境和主要力量。
  (三)“畅通一体”:以协同育人为目标形成学校治理能力共同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高校,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制,就是要加强党委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要在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上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保驾护航。[9]广西高职院校领导应当重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各项工作,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制定有利于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各项制度。例如,原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设立了思政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出台了《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极大地促进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因此,广西高职院校领导要当好“统帅”,在学校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上,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保驾护航,疏通“中梗阻”即各单位、各二级学院(系部)落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政策不到位的现象,打通“最后一公里”即个体(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执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政策有短板的现象,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形成学校治理能力共同体。这也是广西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组织力量和制度保障。
  以“多元主体”为人才基础,以“纵横立体”为重要载体,以“畅通一体”为制度保障,共筑“三体交融”的育人模式,为广西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可行、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6-12-09(01)。
  [2][7]《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载《人民日报》,2019-03-19(01)。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载《人民日报》,2018-09-11(01)。
  [4][5][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载《人民日报》,2019-03-19(01)。
  [8]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9]陈艳:《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交互融合》,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110-112。
  作者简介
  王小松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