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追溯
大会战。1964年党中央毛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号召,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推向了全国。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人格的升华,是大庆精神人格化、典型化的彰显,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在1960年的“五一”万人大会上,康世恩总指挥表扬铁人王进喜背“炒面袋”上井的情况时说:“这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革命的传统、延安的作风,值得人人学习,大大发扬。”[2]干打垒、五把铁锹闹革命,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的集中体现。1961年的大庆会战指挥部的《战报》上有诗为证:“延安人人挖窑洞,今朝处处干打垒。革命精神辈辈传,艰苦奋斗最光荣。”
铁人精神的实践源泉
1966年1月3日,《工人日报》刊发《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提出铁人精神的概念。最初表述:“不怕苦、不怕死,不为钱、不为名,一心为国家、一切为革命。”
(一)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1960年3月25日,玉门闯将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到达萨尔图车站,留下了传诵至今的“下车三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人拉肩扛运钻机”“盆端桶提保开钻”“惊天一跃压井喷”发生在大庆会战期间的三个经典事迹,体现了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彰显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1960年4月9日至11日,在大庆会战指挥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向4万多会战职工发出“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号召。不久“五一”万人誓师大会召开,王进喜被树立成大庆石油会战的第一个典型,成为石油战线上一面永不退色的战旗。同年“七一”,王进喜成为大庆会战的“五面红旗”[3]之首。苦干、实干的忘我拼搏精神凸显了王进喜鲜活的人物特征和高尚的精神品质,源于铁人王进喜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信念的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充分反映了铁人王进喜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生命底色。
(二)科学求实,身体力行
王进喜不仅仅是一个实干家,更是科学求实的践行者。早在玉门期间,为了提高井场搬迁效率,发明了钻机整托搬家技术。1956年11月23日,经过多次实验,王进喜和队友们用12台拖拉机,成功地将钻机整体搬迁到新井位,创下的“三当天”[4]纪录,开创了中国石油钻井史上钻机整体搬家的先河。这一技术在大庆会战期间得到广泛应用,节约钻机搬迁时间,极大地提升了钻井的效能。钻头的强度、硬度直接关系到钻井的速度和质量。为了使钻头与地层相匹配,王进喜拜访技术专家、组建青年突击队、分析钻头使用情况,革新改造钻头。他曾用西瓜皮、萝卜等制作钻头模型进行研究,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钻头迷”。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防斜打直”办法,他和技术人员通过改变钻具结构发明了“填满式钻具结构”,经过在钻井队反复实验,打出了最大井斜只有0.6度的直井。铁人被聘为“工人工程师”,被誉为“钻机医生”,他的身上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发扬着“跨过洋人头,敢为天下先”的可贵探索精神,注重科学求实、学以致用。
(三)井是命,油是魂
井是王进喜的命,油是他的魂。铁人的梦想就是多打井,多出油。为了石油,他舍生忘死,用无限忠诚在“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气”的实践中谱写壮美的人生诗篇。当国家工业建设需要石油时,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忘我拼搏、艰苦奋斗,喊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的伟大斗争精神。1965年7月,王进喜在石油工业部第二次政工会的发言中,首次提出“全国每人每年平均半吨油”的宏伟目标。1966年6月,铁人随团出访阿尔巴尼亚,当得知该国已经实现“平均每人每年半吨油”的产能时,王进喜震惊了,同时也陷入了久久的深思和自责之中,自此,“半吨油”如同当年的“煤气包”沉甸甸压在王进喜的心头,成为他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动力。井是王进喜的命,油是王进喜的魂。王进喜当了领导后依旧保持“跑井”的老传统,他说:“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
(四)铁人五讲,思想升华
1966年,王进喜参加国庆观礼后,10月4日应邀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报告。期间,19岁的李光复和朋友奴尔马木提看到正在沙发上坐着休息的铁人,李光复就从身上掏出《毛主席语录》,请铁人给他题词留念。王进喜在《毛主席语录》的扉页上给青年演员李光复题写了“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的题词,被誉为铁人“五讲”。[5]王进喜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以完善和升华,尤其是最后一句“讲现在
铁人精神的实践源泉
1966年1月3日,《工人日报》刊发《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提出铁人精神的概念。最初表述:“不怕苦、不怕死,不为钱、不为名,一心为国家、一切为革命。”
(一)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1960年3月25日,玉门闯将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到达萨尔图车站,留下了传诵至今的“下车三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人拉肩扛运钻机”“盆端桶提保开钻”“惊天一跃压井喷”发生在大庆会战期间的三个经典事迹,体现了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彰显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1960年4月9日至11日,在大庆会战指挥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向4万多会战职工发出“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号召。不久“五一”万人誓师大会召开,王进喜被树立成大庆石油会战的第一个典型,成为石油战线上一面永不退色的战旗。同年“七一”,王进喜成为大庆会战的“五面红旗”[3]之首。苦干、实干的忘我拼搏精神凸显了王进喜鲜活的人物特征和高尚的精神品质,源于铁人王进喜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信念的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充分反映了铁人王进喜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生命底色。
(二)科学求实,身体力行
王进喜不仅仅是一个实干家,更是科学求实的践行者。早在玉门期间,为了提高井场搬迁效率,发明了钻机整托搬家技术。1956年11月23日,经过多次实验,王进喜和队友们用12台拖拉机,成功地将钻机整体搬迁到新井位,创下的“三当天”[4]纪录,开创了中国石油钻井史上钻机整体搬家的先河。这一技术在大庆会战期间得到广泛应用,节约钻机搬迁时间,极大地提升了钻井的效能。钻头的强度、硬度直接关系到钻井的速度和质量。为了使钻头与地层相匹配,王进喜拜访技术专家、组建青年突击队、分析钻头使用情况,革新改造钻头。他曾用西瓜皮、萝卜等制作钻头模型进行研究,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钻头迷”。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防斜打直”办法,他和技术人员通过改变钻具结构发明了“填满式钻具结构”,经过在钻井队反复实验,打出了最大井斜只有0.6度的直井。铁人被聘为“工人工程师”,被誉为“钻机医生”,他的身上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发扬着“跨过洋人头,敢为天下先”的可贵探索精神,注重科学求实、学以致用。
(三)井是命,油是魂
井是王进喜的命,油是他的魂。铁人的梦想就是多打井,多出油。为了石油,他舍生忘死,用无限忠诚在“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气”的实践中谱写壮美的人生诗篇。当国家工业建设需要石油时,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忘我拼搏、艰苦奋斗,喊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的伟大斗争精神。1965年7月,王进喜在石油工业部第二次政工会的发言中,首次提出“全国每人每年平均半吨油”的宏伟目标。1966年6月,铁人随团出访阿尔巴尼亚,当得知该国已经实现“平均每人每年半吨油”的产能时,王进喜震惊了,同时也陷入了久久的深思和自责之中,自此,“半吨油”如同当年的“煤气包”沉甸甸压在王进喜的心头,成为他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动力。井是王进喜的命,油是王进喜的魂。王进喜当了领导后依旧保持“跑井”的老传统,他说:“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
(四)铁人五讲,思想升华
1966年,王进喜参加国庆观礼后,10月4日应邀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报告。期间,19岁的李光复和朋友奴尔马木提看到正在沙发上坐着休息的铁人,李光复就从身上掏出《毛主席语录》,请铁人给他题词留念。王进喜在《毛主席语录》的扉页上给青年演员李光复题写了“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的题词,被誉为铁人“五讲”。[5]王进喜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以完善和升华,尤其是最后一句“讲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