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藏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与开发策略分析
藏族服饰
◎青海省语委2022-2023年度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QHYW-KY2022-80)
作为藏族民族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藏族服饰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能够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推动藏区的持续健康发展。藏族服饰文化中蕴藏着旅游价值,但现阶段藏族服饰文化资源开发面临不少挑战,应从强化参与、开创品牌、凸显特色、协同开发、环境营造以及机制构建等方面推进藏族服饰文化旅游开发。
藏族服饰主要指的是流行于西藏自治区乃至青海省部分地区的传统民族服饰,其中主要涵盖了措美县扎扎服饰、林芝工布藏族服饰、科迦妇女服饰、藏北安多服饰、巴扎藏族服饰、玉树传统服装以及华热服饰等几种类型。相关文旅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对这些传统藏族服饰文化的深度挖掘、开发与传承,从而有效带动当地旅游文化事业的不断飞跃,实现藏区经济文化的同步发展和进步。
藏族服饰的历史沿革及其主要特征
(一)藏族服饰的历史源流
藏族传统服饰是随着历史时期的不断变迁以及文化的相互融合与碰撞而不断发展的。
在史前时期,生活在藏区高原地带的先民们往往使用野生动物的皮毛作为服饰的主要面料,此外,为了有效抵御高原上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与气候状况,当时的服饰形制大多较为宽大,具有遮风挡雨的重要功能。[1]
到了公元7至9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随着地区政权逐步趋于稳定,农牧业发展与对外交流也逐渐成熟,织锦、丝绸等面料逐步传入藏区,与传统的动物皮毛、棉麻等材料一同成为服饰的主要制作原料。此外,在吐蕃王朝时期,服饰的颜色与形制也成为了区别阶级与身份的重要象征之一。一般来说,吐蕃贵族大多身着左衽翻领长袍,衣袖较宽,衣襟、领口、袖口部位色泽较为鲜艳,而平民则多为左衽窄袖袍,颜色较为单一,便于劳作和骑射。另外,吐蕃王朝时期民众多喜带高筒圆帽或平顶无檐帽,便于反射高原上的阳光,还能够有效遮挡雨水并保暖。
10世纪末至17世纪的古格王朝时期的藏区服饰相较于吐蕃时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冠帽形制上的变化,古格王朝服饰去除了吐蕃王朝时期的高筒圆帽或塔状高冠,大多换成了以红色为主的环圈状头巾进行缠裹,并于脑后缀下帽裙。其次是袍服形制上的变化,传统吐蕃王朝时期的左衽袍服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受到民族交互融合的影响,交领
◎青海省语委2022-2023年度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QHYW-KY2022-80)
作为藏族民族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藏族服饰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能够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推动藏区的持续健康发展。藏族服饰文化中蕴藏着旅游价值,但现阶段藏族服饰文化资源开发面临不少挑战,应从强化参与、开创品牌、凸显特色、协同开发、环境营造以及机制构建等方面推进藏族服饰文化旅游开发。
藏族服饰主要指的是流行于西藏自治区乃至青海省部分地区的传统民族服饰,其中主要涵盖了措美县扎扎服饰、林芝工布藏族服饰、科迦妇女服饰、藏北安多服饰、巴扎藏族服饰、玉树传统服装以及华热服饰等几种类型。相关文旅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对这些传统藏族服饰文化的深度挖掘、开发与传承,从而有效带动当地旅游文化事业的不断飞跃,实现藏区经济文化的同步发展和进步。
藏族服饰的历史沿革及其主要特征
(一)藏族服饰的历史源流
藏族传统服饰是随着历史时期的不断变迁以及文化的相互融合与碰撞而不断发展的。
在史前时期,生活在藏区高原地带的先民们往往使用野生动物的皮毛作为服饰的主要面料,此外,为了有效抵御高原上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与气候状况,当时的服饰形制大多较为宽大,具有遮风挡雨的重要功能。[1]
到了公元7至9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随着地区政权逐步趋于稳定,农牧业发展与对外交流也逐渐成熟,织锦、丝绸等面料逐步传入藏区,与传统的动物皮毛、棉麻等材料一同成为服饰的主要制作原料。此外,在吐蕃王朝时期,服饰的颜色与形制也成为了区别阶级与身份的重要象征之一。一般来说,吐蕃贵族大多身着左衽翻领长袍,衣袖较宽,衣襟、领口、袖口部位色泽较为鲜艳,而平民则多为左衽窄袖袍,颜色较为单一,便于劳作和骑射。另外,吐蕃王朝时期民众多喜带高筒圆帽或平顶无檐帽,便于反射高原上的阳光,还能够有效遮挡雨水并保暖。
10世纪末至17世纪的古格王朝时期的藏区服饰相较于吐蕃时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冠帽形制上的变化,古格王朝服饰去除了吐蕃王朝时期的高筒圆帽或塔状高冠,大多换成了以红色为主的环圈状头巾进行缠裹,并于脑后缀下帽裙。其次是袍服形制上的变化,传统吐蕃王朝时期的左衽袍服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受到民族交互融合的影响,交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