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实践、态势及路径
范样板。大数据中心突出绿色、零碳、可溯源三个关键特征,重点指标和核心技术应用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采用间接蒸发冷、液冷等先进冷却技术,结合青海冷凉气候,实现全年314天不开启空调,实现100%可溯源绿电供应。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方面,早在2016年,受益于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科技创新项目,青海省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建立欧拉羊良种繁育中心和欧拉羊繁育基地,成立10个有机畜牧业牧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从养殖、加工、物流冷链,再到产品销售,都可查询到已登记的活体牛羊畜产品的信息。近年来,依托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中的牦牛藏羊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省、市(州)、县、乡(镇)四级追溯平台已全面建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原产地的全程质量控制和信息采集,高品质有机牦牛藏羊及其产品可全程追溯,实现产销可对接、信息可查询、源头可追溯、生产消费互信互认,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更是有效推进了农产品优质品牌的打造。带动青海牦牛、藏羊实现优质优价,推动农牧业持续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使品牌效益有效地转化为农牧民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青海省域内农牧区的全面进步。
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方面,青海基本建成以“旅游大数据分析、产业运行监测、行业管理、景区客流统计”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平台,对接开通了省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大数据平台可以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游客量、客源地、驻留时间、游客轨迹、重要区域交通路况、自驾游服务等旅游核心数据分析和统计。根据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逐步规范自驾车营地、自驾车旅游线、风景道等体系,为自驾旅游提供保障。通过对运营商、交通、气象、文旅资源、舆情、评价等数据资源的整合、大数据相关的配套系统建设以及数据扩容,打破数据壁垒,形成全面、安全、可靠的综合性数据管理及分析机制,截至目前已建设完成数字文旅大数据分析平台及数据模型270余种,形成了青海文旅的“数字大脑”,为全省数字文旅建设提供了优势条件和数据保障。
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态势
(一)数字经济成为青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020年以来,青海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大数据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治理数字化进程全面提档加速。2020年,青海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39.64亿元,比2018年增加116.64亿元,增长18.72%,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21.74%,增长到2020年的24.61%,增加2.87个百分点。2021年,青海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840亿元,同比增长13.57%,高于GDP增速7.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25%。①
青海省通过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优化、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示范、工业互联网产业培育等工程,省内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在推动青海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带动效应逐渐增强。②数字技术赋能各行业领域,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但就全国总体水平来看,青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倒数。
(二)产业数字化水平均高于数字产业化水平
根据《2021年数字经济指数分析报告》,③青海省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水平差值为1.86,意味着目前青海产业数字化成为当前阶段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数字化水平是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带动传统产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的数字化改造,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赋值、赋能,具体包括农业数字化、工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等领域。智能制造企业数、智能制造企业区域平均水平、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企业数量、两化融合水平、金融科技企业数、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创建、直播电商百强区县数等为三级指标。
从数字产业发展情况看,当前青海省已形成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为突破口的产业发展格局,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产业发展迅速,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63.0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9.08亿元,增长9.6%;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收入从2015年的3.5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6.52亿元,增加了9倍。大数据中心机架数从2015年的1261个,增加到2020年的9900个,增长了6.85倍。
数字产业化属于数字经济的价值应用层,是对数据资源的直接开发和应用,具体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等领域。就整个青海省而言,数字产业化水平位于西北五省末尾,数字产业化水平低于1,这表明,为产业数字化提供相应技术的产业处于待开发、待发展状态,但省会西宁市数字产业化水平高于省域水平,位居西北五省省会中间位置。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方面,早在2016年,受益于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科技创新项目,青海省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建立欧拉羊良种繁育中心和欧拉羊繁育基地,成立10个有机畜牧业牧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从养殖、加工、物流冷链,再到产品销售,都可查询到已登记的活体牛羊畜产品的信息。近年来,依托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中的牦牛藏羊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省、市(州)、县、乡(镇)四级追溯平台已全面建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原产地的全程质量控制和信息采集,高品质有机牦牛藏羊及其产品可全程追溯,实现产销可对接、信息可查询、源头可追溯、生产消费互信互认,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更是有效推进了农产品优质品牌的打造。带动青海牦牛、藏羊实现优质优价,推动农牧业持续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使品牌效益有效地转化为农牧民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青海省域内农牧区的全面进步。
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方面,青海基本建成以“旅游大数据分析、产业运行监测、行业管理、景区客流统计”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平台,对接开通了省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大数据平台可以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游客量、客源地、驻留时间、游客轨迹、重要区域交通路况、自驾游服务等旅游核心数据分析和统计。根据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逐步规范自驾车营地、自驾车旅游线、风景道等体系,为自驾旅游提供保障。通过对运营商、交通、气象、文旅资源、舆情、评价等数据资源的整合、大数据相关的配套系统建设以及数据扩容,打破数据壁垒,形成全面、安全、可靠的综合性数据管理及分析机制,截至目前已建设完成数字文旅大数据分析平台及数据模型270余种,形成了青海文旅的“数字大脑”,为全省数字文旅建设提供了优势条件和数据保障。
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态势
(一)数字经济成为青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020年以来,青海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大数据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治理数字化进程全面提档加速。2020年,青海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39.64亿元,比2018年增加116.64亿元,增长18.72%,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21.74%,增长到2020年的24.61%,增加2.87个百分点。2021年,青海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840亿元,同比增长13.57%,高于GDP增速7.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25%。①
青海省通过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优化、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示范、工业互联网产业培育等工程,省内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在推动青海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带动效应逐渐增强。②数字技术赋能各行业领域,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但就全国总体水平来看,青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倒数。
(二)产业数字化水平均高于数字产业化水平
根据《2021年数字经济指数分析报告》,③青海省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水平差值为1.86,意味着目前青海产业数字化成为当前阶段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数字化水平是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带动传统产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的数字化改造,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赋值、赋能,具体包括农业数字化、工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等领域。智能制造企业数、智能制造企业区域平均水平、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企业数量、两化融合水平、金融科技企业数、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创建、直播电商百强区县数等为三级指标。
从数字产业发展情况看,当前青海省已形成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为突破口的产业发展格局,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产业发展迅速,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63.0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9.08亿元,增长9.6%;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收入从2015年的3.5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6.52亿元,增加了9倍。大数据中心机架数从2015年的1261个,增加到2020年的9900个,增长了6.85倍。
数字产业化属于数字经济的价值应用层,是对数据资源的直接开发和应用,具体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等领域。就整个青海省而言,数字产业化水平位于西北五省末尾,数字产业化水平低于1,这表明,为产业数字化提供相应技术的产业处于待开发、待发展状态,但省会西宁市数字产业化水平高于省域水平,位居西北五省省会中间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