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尤其是传统文化,在青年之间可以起到消解文化隔膜的效果。基于此,学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可以参考国风文化的成功案例,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等,举办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构建互动意识场域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大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获得陶冶式的教育。
(二)批判性吸收国风文化的内容元素,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要对国风文化作品的内容先辨别后取舍,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国风文化成为流行风尚,对于当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国风文化作为一种自发的青年圈层文化,一方面,由于文化生产者自身水平参差不一,导致其输出的内容质量高低不齐;另一方面,随着国风文化爆火,文化的生产、传播受资本宰制较为明显。因此,要保障政治立场正确、思想内蕴深厚的文化作品的输送,摒弃内容粗鄙搞怪、立意空洞浅薄的文化作品,在借鉴国风文化内容时,要选择性借鉴、批判性吸收。一方面,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理论指引,使优秀国风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同时,可以组建一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不定期对文化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以防其偏离文化本质。
其次,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精神需求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适当增补。国风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因其内容契合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心理诉求,在兴趣驱动之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国风文化的创制与推广之中,在这期间,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受众,也是文化的生产者。因此,为了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聚焦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和心理诉求,以兴趣作为驱动,以需求作为导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从而实现教育效果与教育发展的双赢。
(三)科学性利用国风文化的传播途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
互联网作为国风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连接国风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丝绸之路”。为了促成国风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
首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这一技术,让技术为教育赋能。人工智能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技术硬件和技术软件二者入手。从前者来看,可以研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借助课程选择与评价系统等,追踪大学生的学习偏好,从而获得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从后者来看,通过大数据算法,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并根据个体偏好差异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靶向推送。
其次,加强网络思政建设。以短视频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呈现出泛娱乐化的态势,消解着新闻媒体的严肃性和政治性。[8]同时,网络舆情危机频发,挑战着官方媒体的公信力,对于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在各类新媒体平台迅速发展的趋势下,一方面,政府部门和各地高校需要主动入驻,积极开设官方账号,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预防及处理,从国风文化的传播途径上化解网络潜在危机。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互联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因此,着力打造积极向上的国风文化,以文化的“涵濡浸渍”之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审慎性研判国风文化的环境要素,肃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首先,建立系统化监督审查机制,提高国风文化准入门槛。从国风文化的诞生过程来看,国风文化主要存在自发形成和商业模式促成两种方式,一方面,文化创作缺少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另一方面,国风文化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审查机制,因而使得部分文化产品内容浅薄乃至低俗。从国风文化的传播途径来看,国风文化主要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复杂的网络环境对国风文化产生一定考验。因此,需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监督网络,对国风文化从生产到流通实行全程监督,改善国风文化的整体环境。不仅如此,大学生作为国风文化的受众及传播者,也要主动参与监督,为国风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其次,政府及高校主动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国风文化整体水平。出台相关的网络监督管理制度有利于国风文化的外在环境形成规范,若从内里提升国风文化的环境氛围,还需要对文化创作者开展针对性教育,提高其文化素养,以生产出高品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与此同时,政府及高校工作者需要主动学习国风文化的知识,利用社交平台官方账号进行科普教育,并组织相关的学术讲座、专家论坛以及文艺汇演等,多模式、交互性地施行教育,在社会和高校中营造浓郁的国风文化环境,进而实现国风文化环境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双向改善。
注释
①PUGC:Professional-User-Generated-Content的简写,即专业用户生产内容,它是个人用户与专业用户二者形式的结合,例如:历史学者来普及汉服知识,美妆博主来教大家化妆,这种模式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为专业用户提供了变现可能。
参考文献
[1]李江静、黎晓琳:《国风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运用》,载《思想教育研究》,2022(02):92-96页。
[2]《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66+121页。
[4]左路平、吴学琴:《论文化记忆与文化自信》,载《思想教育研究》,2017(11)。
[5]杨慧民、樊亚茹:《网络青年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生成逻辑》,载《思想教育研究》,2020(09):116-121页。
[6]梁德友、唐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存”“废”之争:分歧、实质与回应》,载《思想教育研究》,2021(08):44-49页。
[7]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持,2014-02-26,https://www.audit.gov.cn/n4/n18/c4296/content.html,2022-07-08。
[8]张蕊:《当代中国泛娱乐主义:实质、特征及应对》,载《思想教育研究》,2021,328(10):106-112页。
作者简介
张倩倩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研究生,鲁东大学学报实习编辑,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王翠芳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建
(二)批判性吸收国风文化的内容元素,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要对国风文化作品的内容先辨别后取舍,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国风文化成为流行风尚,对于当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国风文化作为一种自发的青年圈层文化,一方面,由于文化生产者自身水平参差不一,导致其输出的内容质量高低不齐;另一方面,随着国风文化爆火,文化的生产、传播受资本宰制较为明显。因此,要保障政治立场正确、思想内蕴深厚的文化作品的输送,摒弃内容粗鄙搞怪、立意空洞浅薄的文化作品,在借鉴国风文化内容时,要选择性借鉴、批判性吸收。一方面,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理论指引,使优秀国风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同时,可以组建一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不定期对文化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以防其偏离文化本质。
其次,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精神需求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适当增补。国风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因其内容契合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心理诉求,在兴趣驱动之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国风文化的创制与推广之中,在这期间,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受众,也是文化的生产者。因此,为了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聚焦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和心理诉求,以兴趣作为驱动,以需求作为导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从而实现教育效果与教育发展的双赢。
(三)科学性利用国风文化的传播途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
互联网作为国风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连接国风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丝绸之路”。为了促成国风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
首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这一技术,让技术为教育赋能。人工智能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技术硬件和技术软件二者入手。从前者来看,可以研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借助课程选择与评价系统等,追踪大学生的学习偏好,从而获得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从后者来看,通过大数据算法,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并根据个体偏好差异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靶向推送。
其次,加强网络思政建设。以短视频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呈现出泛娱乐化的态势,消解着新闻媒体的严肃性和政治性。[8]同时,网络舆情危机频发,挑战着官方媒体的公信力,对于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在各类新媒体平台迅速发展的趋势下,一方面,政府部门和各地高校需要主动入驻,积极开设官方账号,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预防及处理,从国风文化的传播途径上化解网络潜在危机。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互联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因此,着力打造积极向上的国风文化,以文化的“涵濡浸渍”之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审慎性研判国风文化的环境要素,肃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首先,建立系统化监督审查机制,提高国风文化准入门槛。从国风文化的诞生过程来看,国风文化主要存在自发形成和商业模式促成两种方式,一方面,文化创作缺少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另一方面,国风文化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审查机制,因而使得部分文化产品内容浅薄乃至低俗。从国风文化的传播途径来看,国风文化主要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复杂的网络环境对国风文化产生一定考验。因此,需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监督网络,对国风文化从生产到流通实行全程监督,改善国风文化的整体环境。不仅如此,大学生作为国风文化的受众及传播者,也要主动参与监督,为国风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其次,政府及高校主动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国风文化整体水平。出台相关的网络监督管理制度有利于国风文化的外在环境形成规范,若从内里提升国风文化的环境氛围,还需要对文化创作者开展针对性教育,提高其文化素养,以生产出高品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与此同时,政府及高校工作者需要主动学习国风文化的知识,利用社交平台官方账号进行科普教育,并组织相关的学术讲座、专家论坛以及文艺汇演等,多模式、交互性地施行教育,在社会和高校中营造浓郁的国风文化环境,进而实现国风文化环境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双向改善。
注释
①PUGC:Professional-User-Generated-Content的简写,即专业用户生产内容,它是个人用户与专业用户二者形式的结合,例如:历史学者来普及汉服知识,美妆博主来教大家化妆,这种模式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为专业用户提供了变现可能。
参考文献
[1]李江静、黎晓琳:《国风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运用》,载《思想教育研究》,2022(02):92-96页。
[2]《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66+121页。
[4]左路平、吴学琴:《论文化记忆与文化自信》,载《思想教育研究》,2017(11)。
[5]杨慧民、樊亚茹:《网络青年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生成逻辑》,载《思想教育研究》,2020(09):116-121页。
[6]梁德友、唐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存”“废”之争:分歧、实质与回应》,载《思想教育研究》,2021(08):44-49页。
[7]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持,2014-02-26,https://www.audit.gov.cn/n4/n18/c4296/content.html,2022-07-08。
[8]张蕊:《当代中国泛娱乐主义:实质、特征及应对》,载《思想教育研究》,2021,328(10):106-112页。
作者简介
张倩倩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研究生,鲁东大学学报实习编辑,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王翠芳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