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3版
姚高民:行走在“一带一路”的企业家
  2007年年底,姚高民着手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建设现代化的炼油项目。他的想法是,建一座能够打破吉尔吉斯斯坦成品油供应格局、改善其用油窘境的炼油项目,一座完全由中国企业投资和运营的炼油项目,一座能够为增进两国友谊做出贡献的炼油项目,一座能够真正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让老百姓受益的炼油项目。
  经过一年调研论证,2008年,吉尔吉斯斯坦中大中国石油公司炼油项目正式启动。这时,在国内经营不可能遇到的麻烦也接踵而来。
  炼油项目工程建设,除了要克服不同的人文、法律、施工环境的要求,更让人头疼的是与国内截然不同的物资供给和沟通交流障碍。在国内很容易满足的原料供应,在吉尔吉斯斯坦变得比登天还难,项目建设所需的设备、材料、配件等很多东西几乎全部都要从中国进口。施工建设进展缓慢,往往一颗螺丝就会让整个工程停下来。
  姚高民说,海外经营,遇到的问题和国内都不一样,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能够先期预判和尽早解决,找到性价比最高的解决办法,才是做好经营最需要的才能。
  2008年秋末冬初,项目建设指挥部计划按国内冬季的施工习惯,搭建取暖棚,棚内通蒸汽、外包油毡和毯子,确保正常施工。然而,当工程人员在吉尔吉斯斯坦采购油毡和毯子时,却发现竟然全国所有市场也凑不齐工程需要的数量。姚高民立即决定从国内新疆采购彩条布。但如果通过陆路运输,时间上根本来不及,姚高民当即决定用飞机来空运。
  10大卷彩条布和毡类物资空运到吉尔吉斯斯坦后,由于机场海关工作人员没有办理过彩条布物资的手续,只能一边和上级部门联系,一边制定通关流程。十多个小时后,项目工程部终于在晚上11点提到货。
  姚高民说,类似麻烦看起来小,但解决好都要耗费不少精力,在国外投资很少能像国内那么得心应手的。
  吃一碗面条的奢望
  项目开工建设后,因生活习惯不同,几百号工人吃的难题很快暴露出来。
  由于出国参加施工的人员大多是西北人,喜欢吃面食,但在异国他乡,没有合适的厨师,想吃一顿家常面条、饺子、馒头,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姚高民在比什凯克遇到了一位会包饺子的东北大姐,这位大姐来吉尔吉斯斯坦探亲,白天没事做,就到饭店包饺子打零工。
  姚高民好久都没有吃到中国饭了,东北大姐包的饺子特别好吃,让他过足了瘾。吃饭的时候,姚高民就动了心思,想让工友们也能吃到这么好的饭。他提出用高一倍的工资,请大姐到项目驻地去做饭。
  就这样,来自东北的刘大姐成为项目驻地的一名厨师,而且一干就是六年。此后,驻地又陆续补充了一些擅长做各地美食的国内厨师。请到一名好厨师,看似是小事,实则解决的是工友们吃饱饭、吃好饭,能够更加安心工作的大事。
  守法经营底气足
  2010年4月7日,人在西安的姚高民突然接到紧急电话,说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发生了暴乱。
  暴乱持续的半个多月里,姚高民都没睡过囫囵觉。在认定形势基本可控后,姚高民悄悄飞到了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
  到达项目驻地后,姚高民再一次明确企业在境外生存发展的大方针:不攀附任何政治势力、不与任何政治势力合作、不依靠任何政治势力庇护,遵纪守法经营,独立经营,照章纳税,做一家名副其实的、能够代表中国大国形象的典范企业。
  吉尔吉斯斯坦这次政变发生后,有将近一年时间,该国内务部等部门对炼油项目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调查,没有查出项目和前任政要有任何关系,就逐步解除了对项目的检查,项目得以恢复正常施工。
  那段时间,姚高民一直待在吉尔吉斯斯坦,稳定中方建设者的军心,确保项目正常推进。
  姚高民在很多场合说过:“境外工作几十年,特别是在吉尔吉斯斯坦十多年的奋斗经历,让我对祖国的感情有了更加独特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守法经营是他时刻坚守的红线,也是他遭遇突发事件临危不乱的底气。
  全员合力护国旗
  仅仅三个月后,项目驻地又遭遇了武装人员持枪洗劫。
  2010年7月14日,员工们刚吃完午饭,项目建设场地上就响起了枪声和砸门声,几十名全副武装的吉尔吉斯斯坦阿尔法部队特殊军人翻墙而入。他们不断朝空中放枪,把所有中国员工驱赶到项目驻地的广场上。
  非法武装人员要求所有男员工脱掉上衣趴在地上,女员工分成几组蹲在地上,禁止所有人走动。他们冲进办公室、员工宿舍开始搜索现金、电脑、手机等贵重物品,甚至连衣服、鞋子等生活物品也不肯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