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重庆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要成效与思路建议
加速推进,多式联运、国际物流分拨集散等综合效益初步显现。内陆国际通信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建成中国首条、针对单一国家、点对点的中新国际数据通道,中新(重庆)国际超算中心成功纳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成为国家“东数西算”重要的算力枢纽节点。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已为3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达到上亿次。
(三)开放平台量质居西部前列
目前,重庆是西部地区开放平台最多、开放功能最完善的城市,形成了“战略平台+园区平台+功能平台+活动平台”的平台体系。截至2022年底,重庆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达24个,各类开放平台集聚了全市80%外贸、60%外商直接投资,对全市开放发展的引领支撑效应持续增强。其中,战略平台领头羊作用愈发显著,两江新区集聚港澳台商和外资企业1366家,约占全市50%,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超过30%;重庆高新区外贸进出口额超34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42%;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234个、总金额252.6亿美元,金融服务项目235个、总金额291.3亿美元。
(四)开放型经济发展内陆领先
率先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国务院批复的综合试点86项政策任务已实施70余项,实施率超过80%。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汽车二手车出口等一批试点试验相继落地,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累计达17家。外贸规模持续扩张,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2022年,重庆外贸进出口总额8158.35亿元,居西部地区第二位。其中,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为2214亿元、占全市27.1%,RCEP成员国进出口总额为2585.3亿元、占全市31.7%。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累计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16家。对外合作投资有序推进,2022年非金融类对外投资10.6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09亿美元。
(五)制度型开放示范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截至2022年底,重庆自贸试验区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地,累计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118项,其中7项向全国复制推广。积极探索陆上贸易新规则,取得铁路提单、跨境铁路运输物权纠纷案司法指引、开行国际邮包等多项全球首创性经验,引领国际陆运和多式联运新模式。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进跨境金融结算便利化、跨国公司全球资金集中结算、外汇资金集中运营、非金融企业入市交易,试点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积极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长安汽车代表国家联合主导制定了ITU-T F.749.3《汽车多媒体网络使用场景与需求》国际标准。营商环境位居中西部前列,纳入世界银行评价中国营商环境样本城市。
(六)国际交流合作迈向新台阶
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速,国际交往活跃度持续提升,从经济领域加快向科教文化、生态环保等领域和全球治理全方位拓展,辐射带动中国西部与东盟、RCEP地区“面对面”开放。国际交往机构集聚度内陆领先,截至2022年,驻渝领事馆达13家,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分别达53个、113个,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分别占8家、31个和77个。智博会、中新金融峰会、“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国际交往活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新时期重庆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思路建议
在“一带一路”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重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区位优势、长江上游绿色生态优势、国家老工业基地及物流枢纽产业优势、西部唯一直辖市体制优势,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紧紧对接全国六大对外经济走廊建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文明交流与合作为重点,立足重庆、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西部地区,努力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培育新动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面向“一带一路”的内陆开放新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和国际化国家中心城市,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中做出重庆贡献。
(一)突出重庆建设国际物流枢纽的战略作用
对接六大通道,有效改善货物组织效率、物流成本、枢纽功能。
一是进一步完善多式联运班列通道。优化“欧洲-重庆-日本”“欧洲-重庆-新加坡”等铁空公水联运班列,完善“班列+班列+海运”等集装箱运输,创新和规模化发展进口药品、汽车笼车、冷链、跨境电商、国际邮包运输班列等定制班列,在现有“一带一路”主通道基础上强化重庆至昆明快速通道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
二是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积极申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完善国际采购、中转集运、配送分
(三)开放平台量质居西部前列
目前,重庆是西部地区开放平台最多、开放功能最完善的城市,形成了“战略平台+园区平台+功能平台+活动平台”的平台体系。截至2022年底,重庆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达24个,各类开放平台集聚了全市80%外贸、60%外商直接投资,对全市开放发展的引领支撑效应持续增强。其中,战略平台领头羊作用愈发显著,两江新区集聚港澳台商和外资企业1366家,约占全市50%,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超过30%;重庆高新区外贸进出口额超34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42%;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234个、总金额252.6亿美元,金融服务项目235个、总金额291.3亿美元。
(四)开放型经济发展内陆领先
率先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国务院批复的综合试点86项政策任务已实施70余项,实施率超过80%。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汽车二手车出口等一批试点试验相继落地,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累计达17家。外贸规模持续扩张,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2022年,重庆外贸进出口总额8158.35亿元,居西部地区第二位。其中,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为2214亿元、占全市27.1%,RCEP成员国进出口总额为2585.3亿元、占全市31.7%。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累计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16家。对外合作投资有序推进,2022年非金融类对外投资10.6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09亿美元。
(五)制度型开放示范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截至2022年底,重庆自贸试验区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地,累计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118项,其中7项向全国复制推广。积极探索陆上贸易新规则,取得铁路提单、跨境铁路运输物权纠纷案司法指引、开行国际邮包等多项全球首创性经验,引领国际陆运和多式联运新模式。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进跨境金融结算便利化、跨国公司全球资金集中结算、外汇资金集中运营、非金融企业入市交易,试点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积极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长安汽车代表国家联合主导制定了ITU-T F.749.3《汽车多媒体网络使用场景与需求》国际标准。营商环境位居中西部前列,纳入世界银行评价中国营商环境样本城市。
(六)国际交流合作迈向新台阶
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速,国际交往活跃度持续提升,从经济领域加快向科教文化、生态环保等领域和全球治理全方位拓展,辐射带动中国西部与东盟、RCEP地区“面对面”开放。国际交往机构集聚度内陆领先,截至2022年,驻渝领事馆达13家,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分别达53个、113个,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分别占8家、31个和77个。智博会、中新金融峰会、“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国际交往活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新时期重庆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思路建议
在“一带一路”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重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区位优势、长江上游绿色生态优势、国家老工业基地及物流枢纽产业优势、西部唯一直辖市体制优势,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紧紧对接全国六大对外经济走廊建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文明交流与合作为重点,立足重庆、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西部地区,努力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培育新动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面向“一带一路”的内陆开放新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和国际化国家中心城市,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中做出重庆贡献。
(一)突出重庆建设国际物流枢纽的战略作用
对接六大通道,有效改善货物组织效率、物流成本、枢纽功能。
一是进一步完善多式联运班列通道。优化“欧洲-重庆-日本”“欧洲-重庆-新加坡”等铁空公水联运班列,完善“班列+班列+海运”等集装箱运输,创新和规模化发展进口药品、汽车笼车、冷链、跨境电商、国际邮包运输班列等定制班列,在现有“一带一路”主通道基础上强化重庆至昆明快速通道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
二是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积极申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完善国际采购、中转集运、配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