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重庆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要成效与思路建议
都市和世界城市,着力提升城市影响力。
一是将智慧城市和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关键内容。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动力的培育关键在于宜居宜业环境的改善、创新人才的集聚,要着力补齐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短板,依托自然人文本底建设全域公园城市。
二是建设“重庆服务”品牌和标准。以国际交往、国际消费、国际会展、国际金融、国际科创等为重点,研究形成一批领先西部乃至全国的服务品牌和标准,扩大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度。
三是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培育开展城市国际化运营的市场主体,加强国家中心城市无形资产建设和运营。
(六)努力成为西部地区最佳营商环境的城市
抢抓纳入世行中国营商环境样本城市的机遇,完善高效运营环境。
一是加快构建以市场主体为导向的审批和监管环境。世行评价体系囊括了各类市场主体从成立到无障碍进入市场、获得资源并实现公平竞争发展壮大、乃至退出市场的全过程,不仅要有规范、便利的制度规则体系更要有高效的执行体验,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政策制度落实监督机制、反馈机制、修正机制。
二是简化事前监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从调查来看,重庆企业开办、审批许可等事前监管较之上海、北京仍有较大差距,获得电力、纳税、跨境贸易、办理破产、政府采购等时间和成本竞争力不强,事中事后效率还可进一步提高。
三是聚焦“五通、四流、三链”吸引市场主体。加快建成西部地区服务效率最高、管理最规范、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高地,着力引入产业链头部企业、供应链枢纽企业,价值链核心企业,成为西部领先的投资目的地。
(七)大力服务走出去企业,提高走出去企业素质
一是促进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便利化。深耕东南亚,争取扩大贸易和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争取海关、外事、信用保险、检验检疫等便利化试点,支持通过设立海外股权投资基金、转移部分生产加工环节、国际兼并收购与重组、对外承包工程、扩大出口等开展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工业园区等形式,拓展国际产能合作。
二是培育发展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加强企业培训。积极培育和引进发展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的财务、税收、法律等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培训服务,协助“走出去”企业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三是发挥国内外各类非政府组织作用,促进中外经贸交流。鼓励设立对外合作各类行业协会,加强与国外各类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交流合作。
(八)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努力发挥好重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带动作用。
一是统筹建立西部地区国内外协调机制。推动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发挥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带头作用,推动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实现“13+2”省(区、市)全覆盖。建立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全面落实国际货运班列、海运监管互认、信息共享、执法互助,建立健全跨境多式联运标准、运量、运价、运力、安全等方面的协调机制。
二是构建口岸开放新机制。争取将重庆铁路口岸正式开放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开放项目,将重庆铁路口岸确定为启运港。扩大重庆各类指定口岸、转运口岸的数量和业务范围。争取组建中国铁路重庆局集团有限公司,争取试点创新现行铁路统营、统运管理体制,将货物编组功能下放到重庆、阿拉山口等主要结点城市和口岸,从体制上保障这些城市和口岸的集货功能作用。
三是争取国家给予更多政策支持。争取国家将重庆设立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重庆探索陆上贸易规则,修改国内立法实现物权化,推动修改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实现国际规则突破。发行特别国债支持重庆等西部地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央财政资金及地方财政、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产业基金支持面向南亚、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区域的产业合作、对外投资等。设立财税专项补助资金,对航空物流、国际航线、铁路运费、质押融资、货物保费等给予专项资金补贴。加强中央税费减免优惠,给予公铁水空转口、集运类物流企业给予增值税财政补助。支撑重庆开展融资多元化、融资国际化、国际结算等金融探索。争取世界名校选址重庆,支持重庆组建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平台。
作者简介
邓兰燕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处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员
一是将智慧城市和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关键内容。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动力的培育关键在于宜居宜业环境的改善、创新人才的集聚,要着力补齐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短板,依托自然人文本底建设全域公园城市。
二是建设“重庆服务”品牌和标准。以国际交往、国际消费、国际会展、国际金融、国际科创等为重点,研究形成一批领先西部乃至全国的服务品牌和标准,扩大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度。
三是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培育开展城市国际化运营的市场主体,加强国家中心城市无形资产建设和运营。
(六)努力成为西部地区最佳营商环境的城市
抢抓纳入世行中国营商环境样本城市的机遇,完善高效运营环境。
一是加快构建以市场主体为导向的审批和监管环境。世行评价体系囊括了各类市场主体从成立到无障碍进入市场、获得资源并实现公平竞争发展壮大、乃至退出市场的全过程,不仅要有规范、便利的制度规则体系更要有高效的执行体验,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政策制度落实监督机制、反馈机制、修正机制。
二是简化事前监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从调查来看,重庆企业开办、审批许可等事前监管较之上海、北京仍有较大差距,获得电力、纳税、跨境贸易、办理破产、政府采购等时间和成本竞争力不强,事中事后效率还可进一步提高。
三是聚焦“五通、四流、三链”吸引市场主体。加快建成西部地区服务效率最高、管理最规范、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高地,着力引入产业链头部企业、供应链枢纽企业,价值链核心企业,成为西部领先的投资目的地。
(七)大力服务走出去企业,提高走出去企业素质
一是促进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便利化。深耕东南亚,争取扩大贸易和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争取海关、外事、信用保险、检验检疫等便利化试点,支持通过设立海外股权投资基金、转移部分生产加工环节、国际兼并收购与重组、对外承包工程、扩大出口等开展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工业园区等形式,拓展国际产能合作。
二是培育发展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加强企业培训。积极培育和引进发展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的财务、税收、法律等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培训服务,协助“走出去”企业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三是发挥国内外各类非政府组织作用,促进中外经贸交流。鼓励设立对外合作各类行业协会,加强与国外各类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交流合作。
(八)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努力发挥好重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带动作用。
一是统筹建立西部地区国内外协调机制。推动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发挥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带头作用,推动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实现“13+2”省(区、市)全覆盖。建立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全面落实国际货运班列、海运监管互认、信息共享、执法互助,建立健全跨境多式联运标准、运量、运价、运力、安全等方面的协调机制。
二是构建口岸开放新机制。争取将重庆铁路口岸正式开放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开放项目,将重庆铁路口岸确定为启运港。扩大重庆各类指定口岸、转运口岸的数量和业务范围。争取组建中国铁路重庆局集团有限公司,争取试点创新现行铁路统营、统运管理体制,将货物编组功能下放到重庆、阿拉山口等主要结点城市和口岸,从体制上保障这些城市和口岸的集货功能作用。
三是争取国家给予更多政策支持。争取国家将重庆设立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重庆探索陆上贸易规则,修改国内立法实现物权化,推动修改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实现国际规则突破。发行特别国债支持重庆等西部地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央财政资金及地方财政、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产业基金支持面向南亚、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区域的产业合作、对外投资等。设立财税专项补助资金,对航空物流、国际航线、铁路运费、质押融资、货物保费等给予专项资金补贴。加强中央税费减免优惠,给予公铁水空转口、集运类物流企业给予增值税财政补助。支撑重庆开展融资多元化、融资国际化、国际结算等金融探索。争取世界名校选址重庆,支持重庆组建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平台。
作者简介
邓兰燕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处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