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的西部使命
霍尔果斯第六代国门正式启用。同时,国家和自治区赋予企业所得税‘五免五减半’政策,为促进招商引资、吸引产业聚集创造良好条件。”于成忠见证了霍尔果斯口岸从“通道经济”转变为“产业经济”“口岸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
2010年,中央政府批准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南疆支点。截至去年7月,已有市场主体4559家,初步形成包括电子组装加工、纺织服装、现代物流、商贸物流等产业集聚,解决就业超过4.2万人。
喀什综合保税区2014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2015年4月正式封关运营。近年来,喀什综合保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持续推进保税加工和商贸物流协同发展,逐步成为喀什对外开放的综合性平台。保税区已成为喀什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支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近几年南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和体现。今年1-5月,保税区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61.1亿元,同比增长248.5%,在全疆4个综保区中位列第一,占喀什地区进出口总值的54.7%;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货值3亿元,同比增长173.2%;今年前五个月,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三位数增长。
2021年2月,南疆地区首票跨境电商货物在保税区顺利通关,全年实现跨境电商货值3.5亿元;2022年全年实现货值12.9亿元、同比增长268.5%;今年与新疆邮政合作,在保税区口岸操作区建成国际邮件互换局,为电商等新兴贸易业态的快速发展打开空间。随着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跨境电商保税出口、跨境电商保税进口等5种模式落地保税区,跨境电商正从“有”到“优”蓬勃发展。
2022年7月,13个国家在华工商界代表到新疆考察。他们表示,新疆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期待与新疆开展更多务实合作,积极促进所在国家加强与中国新疆各领域合作,推动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新疆持续提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设施联通水平,开通了双边国际运输道路118条、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新疆至欧洲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与哈萨克斯坦第二条铁路建成运营,建设跨境国际光缆26条,公路、铁路、民航、管网、通信“五位一体”的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初步建成。
目前,新疆已同2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1项合作协议,与17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缔结国际友好城市45对。对外投资已经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4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
乌拉特后旗地处内蒙古西北部,是内蒙古二十个边境旗(市)区之一,过去一直以矿山资源工业为支柱产业。随着“乌拉特后旗号”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当前乌拉特后旗正依托巴彦淖尔的农畜产品资源优势与俄、蒙等国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资源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
向北向西开放是内蒙古落实国家开放战略、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内蒙古的优势所在、发展需求所在、责任担当所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内蒙古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扎实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直接投资合作,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不断增强,助推自治区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5月末,自治区企业在2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境外投资企业354家,占全区境外投资企业的74.37%,中方协议投资总额36.26亿美元;来自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国投资者在自治区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5家,占全区外商投资企业的13.29%,投资总额21.7亿美元,自治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直接投资朋友圈不断扩大;自治区在蒙古国、俄罗斯、南非等国家和地区设立近200个境外资源勘探开发、境外制造加工及带动出口(含境外带料加工)项目。
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取得实效。内蒙古紧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与俄蒙两国地方政府建立起多层次互访和协商会晤机制,主动承接落实中俄、中蒙开放合作重大任务,不断完善涉俄蒙产业园区、边民互市贸易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及中蒙博览会等各类合作平台,着力推动与俄蒙两国双向直接投资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务实合作。2022年,内蒙古对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金额达132.74亿美元,同比增长29.99%。同时,进出口品类更加丰富,共涉及92个品类,较上年度增加4个。整体贸易结构优化。截至2023年5月末,自治区企业已在俄蒙两国设立境外投资企业288家,占全区境外投资企业的60.5%,中方协议投资总额22.76亿美元;来自俄蒙的外国投资者在内蒙古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家,占全区外商投资企业的4.94%,投资总额1.33亿美元,内蒙古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枢纽地位已经建立。
风驰电掣的中欧班列打开向西开放大通道,畅通无阻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向南出海的新动脉……如今,一个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正在西部逐步形成。突破曾经的区位劣势,西部已然成为中国开放的新前沿。
2010年,中央政府批准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南疆支点。截至去年7月,已有市场主体4559家,初步形成包括电子组装加工、纺织服装、现代物流、商贸物流等产业集聚,解决就业超过4.2万人。
喀什综合保税区2014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2015年4月正式封关运营。近年来,喀什综合保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持续推进保税加工和商贸物流协同发展,逐步成为喀什对外开放的综合性平台。保税区已成为喀什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支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近几年南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和体现。今年1-5月,保税区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61.1亿元,同比增长248.5%,在全疆4个综保区中位列第一,占喀什地区进出口总值的54.7%;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货值3亿元,同比增长173.2%;今年前五个月,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三位数增长。
2021年2月,南疆地区首票跨境电商货物在保税区顺利通关,全年实现跨境电商货值3.5亿元;2022年全年实现货值12.9亿元、同比增长268.5%;今年与新疆邮政合作,在保税区口岸操作区建成国际邮件互换局,为电商等新兴贸易业态的快速发展打开空间。随着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跨境电商保税出口、跨境电商保税进口等5种模式落地保税区,跨境电商正从“有”到“优”蓬勃发展。
2022年7月,13个国家在华工商界代表到新疆考察。他们表示,新疆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期待与新疆开展更多务实合作,积极促进所在国家加强与中国新疆各领域合作,推动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新疆持续提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设施联通水平,开通了双边国际运输道路118条、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新疆至欧洲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与哈萨克斯坦第二条铁路建成运营,建设跨境国际光缆26条,公路、铁路、民航、管网、通信“五位一体”的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初步建成。
目前,新疆已同2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1项合作协议,与17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缔结国际友好城市45对。对外投资已经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4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
乌拉特后旗地处内蒙古西北部,是内蒙古二十个边境旗(市)区之一,过去一直以矿山资源工业为支柱产业。随着“乌拉特后旗号”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当前乌拉特后旗正依托巴彦淖尔的农畜产品资源优势与俄、蒙等国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资源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
向北向西开放是内蒙古落实国家开放战略、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内蒙古的优势所在、发展需求所在、责任担当所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内蒙古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扎实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直接投资合作,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不断增强,助推自治区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5月末,自治区企业在2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境外投资企业354家,占全区境外投资企业的74.37%,中方协议投资总额36.26亿美元;来自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国投资者在自治区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5家,占全区外商投资企业的13.29%,投资总额21.7亿美元,自治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直接投资朋友圈不断扩大;自治区在蒙古国、俄罗斯、南非等国家和地区设立近200个境外资源勘探开发、境外制造加工及带动出口(含境外带料加工)项目。
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取得实效。内蒙古紧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与俄蒙两国地方政府建立起多层次互访和协商会晤机制,主动承接落实中俄、中蒙开放合作重大任务,不断完善涉俄蒙产业园区、边民互市贸易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及中蒙博览会等各类合作平台,着力推动与俄蒙两国双向直接投资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务实合作。2022年,内蒙古对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金额达132.74亿美元,同比增长29.99%。同时,进出口品类更加丰富,共涉及92个品类,较上年度增加4个。整体贸易结构优化。截至2023年5月末,自治区企业已在俄蒙两国设立境外投资企业288家,占全区境外投资企业的60.5%,中方协议投资总额22.76亿美元;来自俄蒙的外国投资者在内蒙古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家,占全区外商投资企业的4.94%,投资总额1.33亿美元,内蒙古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枢纽地位已经建立。
风驰电掣的中欧班列打开向西开放大通道,畅通无阻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向南出海的新动脉……如今,一个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正在西部逐步形成。突破曾经的区位劣势,西部已然成为中国开放的新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