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塑造的现实难题与破解路径
带来的消极影响还难以清除。[14]显而易见,当代大学生信仰塑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新挑战。
2、复杂的网络环境是干扰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塑造的主要因素
西方意识形态传播的核心目的,是攻击中国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头脑,试图进行“颜色革命”,其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利用网络工具。在信息时代,手机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网络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有调研显示,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有甚者高达10个小时,更甚者舍掉上课、睡觉时间刷微信、看微博、打游戏……由于高度开放的自媒体平台,信息传播迅速,覆盖面广,还无法有效阻挡错误价值观的传播,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也就日渐活跃。而互联网信息的鱼目混杂,良莠不分,使得年轻的大学生眼花缭乱,其价值观选择必然面临更多困惑与彷徨,大学生价值表达趋向于功利化和庸俗化就是鲜活例证。概而言之,复杂的网络环境无疑会导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意识的培育和信仰塑造遇到严峻挑战。
3、新时代国内社会矛盾的复杂交织也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信仰塑造
进入新时代,不仅标志着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带来了全方位变革,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新时代的中国公民,不仅物质生活求美、求新、求健康,即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而且在公平、公正、环境、安全、参与、知情、民主、法治等方面的诉求和愿望也有了更高期许。
但与此同时,社会现实中却仍然存在着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因素,主要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我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生产力的发展参差不齐(既有领先世界的也有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自然会带来收入分配的差距(发达地区、垄断行业收入过高、领导和职工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收入的差距必然会导致人们心理失衡。垄断行业、体制内各单位大学毕业生趋之若鹜,但大多数都不得不去非垄断行业和体制外工作。为糊口奔波的艰辛生活,必然会消磨意志,影响科学信仰塑造。
另外,还由于我们改革的路径选择引发一些其他社会矛盾,如政府各部门在改革中拼命扩权,降解政府权威、助长腐败(前几年的“一肩挑”和“一支笔”)、大学生就业困难、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等方面的问题纠结一起,形成了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盘根错节缠绕交织的社会矛盾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导致年轻人心理失衡,还会进一步影响党的威信和政府的公信力,进而成为影响大学生信仰塑造的不利的客观外部环境。
4、市场经济的副作用不利于大学生信仰塑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激发社会活力,同时也显示了副作用,一是市场行为的趋利性,市场经济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二是新兴市场国家市场经济的不规范(运行规则、政策法规、社会治理等不够健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极易诱发社会利益冲突与社会利益结构失衡,并进一步引发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必然会给大学生科学信仰的塑造带来负面影响。
受以上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年轻人的理想追求和成功标志,自然是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倘若这“新的三座大山”压垮了青春脊梁,那么,金钱和权力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信仰,科学信仰的塑造就会成为缘木求鱼!如若年轻人仅有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没有对科学信仰的追求,如若一群缺乏信仰的“物质巨子,精神侏儒”生活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一切都会无法想象。故此,明晰影响大学生信仰塑造的主客观因素,破解信仰塑造的现实难题,可谓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成为新时代制约大学生信仰塑造的又一现实难题
矛盾分析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15]所以,在信仰塑造的过程中,外界环境仅仅是信仰形成的客观条件,而关键因素则是其内在的主观因素。
1、大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的缺位成为阻碍信仰塑造的关键
人类的意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主体意识是否觉醒及觉醒的程度会成为意识形成的关键内在因素。所谓主体意识的觉醒就是人类不断打破自身存在的无意识状态而获得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反思和自我确证的过程。[16]既包括个体意识的自主自觉(探索精神、反思能力、人性的积极控制意识及能力),还包括社会所有成员自主自觉地参与社会政治秩序和信仰体系的建构。正如社会学家所言:社会是可以通过自觉的人类活动积极地加以塑造的。[17]
主体觉醒显然和追求信仰有密切关系,主体觉醒就有追求信仰的内在自觉,反之则反。新时代大学生,尽管接受了十几年教育,通过耳濡目染熟悉、掌握了社会的有些规则、规律,并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按规则办事,但由于大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受到社会阅历的制
2、复杂的网络环境是干扰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塑造的主要因素
西方意识形态传播的核心目的,是攻击中国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头脑,试图进行“颜色革命”,其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利用网络工具。在信息时代,手机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网络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有调研显示,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有甚者高达10个小时,更甚者舍掉上课、睡觉时间刷微信、看微博、打游戏……由于高度开放的自媒体平台,信息传播迅速,覆盖面广,还无法有效阻挡错误价值观的传播,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也就日渐活跃。而互联网信息的鱼目混杂,良莠不分,使得年轻的大学生眼花缭乱,其价值观选择必然面临更多困惑与彷徨,大学生价值表达趋向于功利化和庸俗化就是鲜活例证。概而言之,复杂的网络环境无疑会导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意识的培育和信仰塑造遇到严峻挑战。
3、新时代国内社会矛盾的复杂交织也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信仰塑造
进入新时代,不仅标志着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带来了全方位变革,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新时代的中国公民,不仅物质生活求美、求新、求健康,即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而且在公平、公正、环境、安全、参与、知情、民主、法治等方面的诉求和愿望也有了更高期许。
但与此同时,社会现实中却仍然存在着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因素,主要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我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生产力的发展参差不齐(既有领先世界的也有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自然会带来收入分配的差距(发达地区、垄断行业收入过高、领导和职工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收入的差距必然会导致人们心理失衡。垄断行业、体制内各单位大学毕业生趋之若鹜,但大多数都不得不去非垄断行业和体制外工作。为糊口奔波的艰辛生活,必然会消磨意志,影响科学信仰塑造。
另外,还由于我们改革的路径选择引发一些其他社会矛盾,如政府各部门在改革中拼命扩权,降解政府权威、助长腐败(前几年的“一肩挑”和“一支笔”)、大学生就业困难、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等方面的问题纠结一起,形成了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盘根错节缠绕交织的社会矛盾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导致年轻人心理失衡,还会进一步影响党的威信和政府的公信力,进而成为影响大学生信仰塑造的不利的客观外部环境。
4、市场经济的副作用不利于大学生信仰塑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激发社会活力,同时也显示了副作用,一是市场行为的趋利性,市场经济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二是新兴市场国家市场经济的不规范(运行规则、政策法规、社会治理等不够健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极易诱发社会利益冲突与社会利益结构失衡,并进一步引发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必然会给大学生科学信仰的塑造带来负面影响。
受以上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年轻人的理想追求和成功标志,自然是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倘若这“新的三座大山”压垮了青春脊梁,那么,金钱和权力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信仰,科学信仰的塑造就会成为缘木求鱼!如若年轻人仅有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没有对科学信仰的追求,如若一群缺乏信仰的“物质巨子,精神侏儒”生活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一切都会无法想象。故此,明晰影响大学生信仰塑造的主客观因素,破解信仰塑造的现实难题,可谓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成为新时代制约大学生信仰塑造的又一现实难题
矛盾分析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15]所以,在信仰塑造的过程中,外界环境仅仅是信仰形成的客观条件,而关键因素则是其内在的主观因素。
1、大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的缺位成为阻碍信仰塑造的关键
人类的意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主体意识是否觉醒及觉醒的程度会成为意识形成的关键内在因素。所谓主体意识的觉醒就是人类不断打破自身存在的无意识状态而获得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反思和自我确证的过程。[16]既包括个体意识的自主自觉(探索精神、反思能力、人性的积极控制意识及能力),还包括社会所有成员自主自觉地参与社会政治秩序和信仰体系的建构。正如社会学家所言:社会是可以通过自觉的人类活动积极地加以塑造的。[17]
主体觉醒显然和追求信仰有密切关系,主体觉醒就有追求信仰的内在自觉,反之则反。新时代大学生,尽管接受了十几年教育,通过耳濡目染熟悉、掌握了社会的有些规则、规律,并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按规则办事,但由于大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受到社会阅历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