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9版
陕西乡村手工艺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之策
作用和主体地位,精心打造传统手工艺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是构建校园传承体系的关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汇聚、整合高校内部各院系、各研究中心、各研发中心以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团委等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构建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创业平台与孵化器、技术学校的联系,搭建“校-政-企-院-协-创-校”七方合作平台,深度推进产教融合,逐渐形成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传统手工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鼓励高校为联合社提供产品方案与设计支持,将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成果的知识产权转让给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手工艺品设计研发提档升级,提升产品的艺术品位和工艺水平;确保向农民手工艺合作社提供完整翔实的产品设计图纸、材料方案、工艺解决方案,为技艺传承与推广,甚至规模化、市场化奠定基础;与地方妇联、工会、残联、扶贫办合作,开展农民手工艺人技能提升班、设计创新能力培训班,联合举办“农民手工艺文创设计大赛”;通过技能提升、案例推广、行业联动,彰显高校服务社会的力量与优势。
  鼓励乡村手工艺生产经营主体与设计院校合作,供需双向联动发力,以社会需求指导科研教学,推动科研反哺教学。高校不仅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还要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等社会服务职能,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是实现技术转移的重要主体。将文创设计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系统地转化到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设计类专业的办学流程、环节和要素中。以文创设计教学为例,从设计任务、项目式教学、产学研用链条建设、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设施与平台建设等方面,为设计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传统工艺振兴、特色手工艺产业发展、共同富裕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结 语
  传统手工艺承载着民族、历史、审美、记忆和情感,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政府、社群、机构和资本等多个平台和要素参与其中,激发活力,建构起一张纵横交错的力量网。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特色,推动乡村特色手工艺产品研发,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在正确处理“保护传承”“创业增收”二者关系,尊重传统手工艺的真实性、整体性、活态性与传承性的前提下,从产业链、艺术链、价值链入手盘活乡村劳动力资源,让传统手工艺走进当下生活场景,推动乡村文化业态的振兴;以手工艺设计为切入点,以创意设计为动力,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乡村手工艺产业,已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http://www.gov.cn/xinwen/2017-03/27/content_5181257.htm,2022-10-4。
  [2]中国政府网:《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05845.htm,2022-10-4。
  [3]潘天波:《时间性向度的工匠精神:重建困境与可能回答》,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1):57-63页。
  [4]易玲、刘双庆:《非遗保护管理机制的现实困境及疏解之道——基于湖南省300名代表性传承人的调查》,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8):78-87+184页。
  [5]田虎:《古村落消亡速度惊人“留住乡愁”不能只靠情怀》,2017-12-18,http://travel.people.com.cn/n1/2017/1218/c41570-29712209.html,2022-9-28。
  [6]贾小琳:《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载《艺术科技》,2018,31(8):16-17页。
  [7]喜多俊之:《给设计以灵魂:当现代设计遇见传统工艺》,郭菀琪译,上海: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8]汪明义:《大学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2017-11-7,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01/c40531-29619606.html,2022-10-4。
  [9]新华社:《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2021-4-19,http://www.gov.cn/xinwen/2021-04/19/content_5600661.htm,2022-10-4。
  [10]潘鲁生:《大美绘出新征程》,2021-4-30,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10430/index.htm?page=/page_5/202104/t20210430_543656.htm&pagenum=5,2022-9-12。
  [11]孙发成:《非遗“活态保护”理念的产生与发展》,载《文化遗产》,2020(3):35-41页。
  作者简介
  贾小琳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手工艺设计、乡村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