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0版
和美陇原新乡村建设调查研究
  整合教育教学优质资源,加大寄宿制小学创办和政策扶持力度,让有限的学生到县城就读,与城市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对闲置的村级小学场所加以盘活利用,如为“三留守”人员日常照料提供场所,同步解决部分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问题。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卫生室服务,配齐配全村卫生室诊疗设备,促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让群众不出门就能治好常见病。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提振农民精气神,凝聚正能量,齐心协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1]
  5、培养领头羊,提升干事创业参与度
  全面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治责任,抓好村级带头人队伍建设,有效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引导他们树立远大志向、担当时代使命。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盘活村级资源资产,充分发挥乡贤力量,动员引导在外G乡人回乡创业,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社会捐资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加大乡土人才培养,落实关怀慰问和激励奖补机制,扶持培育更多田秀才、土专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农民参与机制,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和美陇原新乡村建设实践启示
  1、让农民真正成为新乡村建设的“主角”
  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也必须依靠农民。首先,确保农民“说了算”。[2]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自然禀赋、文化习俗、村寨特色,土生土长的农民是最了解的,所以在乡村规划、空间设计时要征求当地农民意见建议,而不是完全按照组织控制思维去影响建设的各个环节。其次,激励农民“主动建”。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农民越来越向往现代文明、现代生活方式,加之农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适合当地的实践经验,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最后,依靠农民“管起来”。三分建设,七分管护。政府要积极宣传管护的重要性,公平划分管护范围,落实管护责任到户,通过检查、评比、交流等方式提高农民日常管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让产业真正成为新乡村建设的“支柱”
  产业旺则乡村兴。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多元经济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一种状态,是各类生产活动协调共进所展现出来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繁荣景象。所以,必须因地制宜探索生产集聚化、经营规模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彰显本地特色与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渐形成市场潜力大、特色浓厚、附加值高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提升乡村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3]尤其要按照做精做强的原则,在“特”字上下工夫,靠品质与特色取胜,坚决杜绝盲目扩张面积和产量,使其成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引擎和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心。[4]
  3、让文化真正成为新乡村建设的“血脉”
  新乡村建设不只是物理空间建设,还包括文化空间建设。深厚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风民俗、质朴的伦理道德和紧密的邻里关系,构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有着巨大有形和无形影响的精神力量。[5]因此,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当地历史传统、文化要素、传说故事或生活生产习俗,用特有的乡土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魂”吸引人、感染人,使村寨散发不同于城镇、其他村寨的独特气质。另一方面,推动乡村文明与乡村建设互促互进,传承好乡风、形成好村规、共做好乡亲、提振“精气神”,深化感恩领袖之情、爱党爱国之情、民族团结之情、邻里互助之情、家庭和睦之情,使生活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慧、徐谭:《传承文化记忆 推动乡村振兴》,载《光明日报》,2017-11-21(04)。
  [2]刘少和:《基于休闲娱乐产业化发展的区域旅游成长模式研究——以中国“旅游强县”广东清新县为例》,载《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2):119-123+127页。
  [3]朱启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9-95页。
  [4]朱启臻:《关于乡村产业兴旺问题的探讨》,载《行政管理改革》,2018(8):39-44页。
  [5]李忠斌:《延续村寨文脉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载《中国民族报》,2021-07-21(06)。
  作者简介
  马 霞 甘肃社会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基层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