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路
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系统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深入理解伟大祖国的屈辱史和文明史,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历史史实,大学生才能产生对国家的认同和对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正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最根本特点和内在要求。在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大趋势下,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坚守爱国主义的国家站位,又要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和文明发展道路”,激励青年大学生群体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包容开放的姿态以及理直气壮的状态同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纲要》明确提出,弘扬爱国主义要做到知行合一,将爱国之情转化为行为践行的实施原则。新时代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不仅要重点培育其爱国情感,更需要关注爱国情感的行为践行,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让青年大学生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在勤劳担当、扎实奋斗的过程中开阔视野,练就本领,怀大格局、展大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弘扬和凝聚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新时代高校通过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跨步前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简单地重复或者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向大学生灌输主流价值观概念,而是要把爱国主义所包含的内在价值理念和灵魂,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全过程,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转化为自觉意识。新时代的每一位大学生爱国者必须把爱党、爱国和爱人民结合起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面向
众所周知,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主题。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虽然丰富,形式多样,但大多未能将学生的内心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因此,尚未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这要求教育者寻找一个情感教育切入点,以便将学生“本心”与“爱国”深度融合,成为一体。目前,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依然显示出亟需破解的现实难题。这些难题的破解需要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结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为协同联动的“四位一体”爱国主义教育格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立德树人作用、家庭教育的示范引导作用和社会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高校作为“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摇篮,应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努力培养爱国爱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终身服务的时代新人。
第一,发挥数字媒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新效能,加强网络化的爱国主义教育。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被称为新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最有效和最便捷的平台。大学生每天接触网络,大量接触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因此把网络作为教育的平台服务于爱国主义教育是适应新时代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此外网络是巨大的平台和“染缸”,我们不主动占领就会被“其他人”占领,我们不主动发声就会被“其他声音”覆盖。首先,高校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线上讨论、线上教学等,通过科学引导、平等交流加强监督、积极渗透等方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升网络宣传的战斗力与影响力。其次,为学生提供合法的检索服务与查阅服务,在网络资源区设立专门的板块和专栏,深入、全面、及时地将时事政治更新,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也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讨论区进行研讨,激发爱国情怀。再者,通过设立微信公众号、抖音专属号、高校新媒体平台,通以短平快的形式,不断展现、充实和更新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将重大历史事件、重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运用“网、端、微、频、影”等媒体广泛传播,在提升大学生网络文化和道德品质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升华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二,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影片是我国各种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启迪美好心灵的火炬,同时,对塑造民族文化、弘扬正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具有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特点,具有健康进取的思想内涵。历史题材和明星效应,以其潜移默化、发人深省的特点,激起大学生的兴趣,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亮剑》《战长沙》《战狼》《南京南京》《建党伟业》《伪装者》《我和我的祖国》等优秀的影视剧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
比如《建国大业》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钱学森》主要讲述的是钱学森青年赴美、励志求学、涉险回国、建功立业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曲折人生;《我和我的祖国》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通过观看这些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电影有利于
《纲要》明确提出,弘扬爱国主义要做到知行合一,将爱国之情转化为行为践行的实施原则。新时代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不仅要重点培育其爱国情感,更需要关注爱国情感的行为践行,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让青年大学生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在勤劳担当、扎实奋斗的过程中开阔视野,练就本领,怀大格局、展大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弘扬和凝聚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新时代高校通过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跨步前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简单地重复或者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向大学生灌输主流价值观概念,而是要把爱国主义所包含的内在价值理念和灵魂,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全过程,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转化为自觉意识。新时代的每一位大学生爱国者必须把爱党、爱国和爱人民结合起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面向
众所周知,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主题。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虽然丰富,形式多样,但大多未能将学生的内心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因此,尚未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这要求教育者寻找一个情感教育切入点,以便将学生“本心”与“爱国”深度融合,成为一体。目前,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依然显示出亟需破解的现实难题。这些难题的破解需要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结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为协同联动的“四位一体”爱国主义教育格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立德树人作用、家庭教育的示范引导作用和社会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高校作为“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摇篮,应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努力培养爱国爱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终身服务的时代新人。
第一,发挥数字媒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新效能,加强网络化的爱国主义教育。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被称为新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最有效和最便捷的平台。大学生每天接触网络,大量接触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因此把网络作为教育的平台服务于爱国主义教育是适应新时代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此外网络是巨大的平台和“染缸”,我们不主动占领就会被“其他人”占领,我们不主动发声就会被“其他声音”覆盖。首先,高校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线上讨论、线上教学等,通过科学引导、平等交流加强监督、积极渗透等方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升网络宣传的战斗力与影响力。其次,为学生提供合法的检索服务与查阅服务,在网络资源区设立专门的板块和专栏,深入、全面、及时地将时事政治更新,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也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讨论区进行研讨,激发爱国情怀。再者,通过设立微信公众号、抖音专属号、高校新媒体平台,通以短平快的形式,不断展现、充实和更新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将重大历史事件、重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运用“网、端、微、频、影”等媒体广泛传播,在提升大学生网络文化和道德品质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升华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二,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影片是我国各种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启迪美好心灵的火炬,同时,对塑造民族文化、弘扬正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具有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特点,具有健康进取的思想内涵。历史题材和明星效应,以其潜移默化、发人深省的特点,激起大学生的兴趣,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亮剑》《战长沙》《战狼》《南京南京》《建党伟业》《伪装者》《我和我的祖国》等优秀的影视剧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
比如《建国大业》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钱学森》主要讲述的是钱学森青年赴美、励志求学、涉险回国、建功立业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曲折人生;《我和我的祖国》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通过观看这些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电影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