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08版
“两个结合”的认识飞跃
    中国共产党既是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政治力量,也是推进新文明构筑的强大文化力量。

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标志着“两个结合”思想的正式提出,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任务,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一次伟大的认识飞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系统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时赋予了“两个结合”重大的理论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具体地阐述了“两个结合”的具体理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科学阐述了“两个结合”的彼此关系及其意义,特别是在“第二个结合”上形成了许多新的论断和新的认识,原创性地深刻回答了“两个结合”为什么是开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主要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高度契合性,强化了通过相互结合、彼此成就对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创造,论述了这一“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以及对中国共产党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创新能力提升的意义,指出了这一“结合”对中国共产党文化主体性的彰显、巩固以及对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价值。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实现了由表及里,由里入根的认识发展。
  一般说来,认识飞跃是指对特定事物认识史上发生的具有革命意义的认识变革,因为这一认识变革,人们对特定事物的要素结构、发展规律的认识开始走向整体性的提升和格局性的深化。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认识变革,正是具有这种认识变革意义的认识飞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认识飞跃具有重大意义,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表明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时代课题。在“一个结合”中,无论是对其原创性的思想表述还是后来的科学化阐述,都蕴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但这一认识是被放置到“中国具体实际”的大范畴中来加以认识的,在比较长的时间里被认为主要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呈现和表述的形式问题。无论是毛泽东讲的要让马克思主义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还是刘少奇讲的“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实质上都是侧重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活的中国表达。在“两个结合”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具体实际”的大范畴中相对独立了出来,表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重要意义,这一意义不仅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式呈现和接受意义上,而且具有实质上的思想史意义,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竭思想源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在“根”的意义上高度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这前所未有地提升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理论创新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二,表明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文化自觉推动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认识飞跃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及其理论成果不断走向文化类型的存在、走向对中华民族现代新文明的创新和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塑造。其内在的支撑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增长的文化自觉性和不断自觉的文化主体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不断自信的文化创新力。在“两个结合”的方法论逻辑中,中国共产党既是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政治力量,也是推进新文明构筑的强大文化力量。因此,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认识飞跃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强大思想力量、政治力量和文化力量的有机统一和深刻融通。
  作者简介
  任晓伟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