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4版
陕北老区“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多产联动发展模式探析
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规划,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深度整合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的各类生产要素基础上,杨家沟村借力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以红色文化旅游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并通过村庄内生型合作组织、农户和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乡村振兴衔接阶段的杨家沟,和其他典型革命老区一样,已经初步形成了“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并初见成效,在陕北黄土高原上展露乡村振兴新高地的曙光。同时,基于地方特色,这一模式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综合来看,这一模式的成功经验包括:第一,厘清“红色文化为核心+绿色发展为基础+多产联动强化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促进新时期杨家沟村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第二,建立“政府主导+村党支部领航+龙头企业引导+专业合作社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动力机制,综合构筑立体联动、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长效复合体。第三,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覆盖全面的乡村振兴总布局,聚焦红色文化,融合多元要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第四,打造“红色文化+陕北民俗文化+陕北地主庄园文化+黄土高原景观文化”的地方特色旅游观光综合体,整合资源、聚集优势、凸显特色,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第五,构建“大杨家沟村+大杨家沟镇+……”发展大格局,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使发展效益辐射周边,带动更多区域共同发展,初具面向全省全国的陕北老区乡村振兴新高地雏形。
  “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的杨家沟模式成功经验对于其他革命老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然而该模式本身尚不够成熟,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优化。第一,深挖杨家沟红色文化内涵,继续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需要深度挖掘乡村文化价值内涵,[8]通过建设“杨家沟红色文化创新研究与开发中心”,在厘清杨家沟红色文化与延安精神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阐明其对延安精神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并概括其特定内涵和特殊地位,揭示其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第二,在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基础上,加强地方民俗体验活动项目开发。聚焦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基础上,突出乡土观念和寻根文化,设计相关特色体验活动,[9]激发人们不忘初心,滋养心灵。第三,建设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数字智能工程,打造集教育、科技、时尚等元素的多维综合文旅基地。在当地革命场馆和影视拍摄基地已有数字化技术基础上,继续创新互动体验模拟技术和场景建设,创建具有影响力的陕北本土特色文创品牌,逐步做到省域著名、全国知名,提升地域文化自信。第四,进一步实现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10]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继续优化土地使用流程,加强基层干部和农民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形成“头雁效应”,围绕红色文化优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参与当地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基于公平公正原则调动利益相关各方的积极性。第五,培养职业农民,在红色文化氛围浸润中继续增强当地内生发展动力。杨家沟革命年代的荣光是当地村民引以为豪的宝贵资源,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动力和前进方向,需要在新时期赓续弘扬,并以科学精神和专业技能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价值,以培养职业农民等方式确保乡村振兴具有健康长效的自我发展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明、张乐佳:《陕西:不懈奋斗,赓续红色血脉》,载《陕西日报》,2022-9-7(4)。
  [2]王莎:《深挖红色文化资源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载《中国集体经济》,2022(7):123页.
  [3]高苗、钟文玲:《杨家沟革命旧址——赓续红色血脉续写老区荣光》,载《榆林日报》,2022-9-14(1)。
  [4]马露露、任惠:《米脂县杨家沟村——赓续红色血脉赋能乡村振兴》,载《榆林日报》,2022-6-18(7)。
  [5]米脂县杨家沟镇政府:《米脂县杨家沟镇政府工作报告》,2022-7-10。
  [6]艾永华:《陕西三家农民合作社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载《陕西日报》,2021-1-2(1)。
  [7]赵鑫、张楠:《内生发展能力视角下的德国乡村振兴经验对我国脱贫地区的启示》,载《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9):205页.
  [8]潘书惠:《乡村文化振兴及其产业发展路径》,载《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12):26页。
  [9]王建华等:《新时代下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与实践》,《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9):146页。
  [10]魏后凯等:《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调研报告202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359页。
  作者简介
  刘艳霞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发展、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
  高 博 米脂县杨家沟镇人民政府镇长,长期从事基层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