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西藏红色旅游发展的逻辑构建、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础性工作。要深入挖掘、广泛搜集西藏红色材料,要重视人的作用,培养好红色文化挖掘人。同时以采访老军人、田野调查、查阅文献等形式,收集革命文物和革命故事。文化及旅游等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组织专人搜集、整理西藏的红色事迹,加快建设文旅资源数据库,应切实履行文旅资源普查、规划、开发和保护职责,统筹利用现有博物馆、文化馆、非遗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分级做好文旅资源普查。
(二)以市场为导向,深入创新红色旅游方式
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提供人民群众便于接受、乐于接受的精神文化大餐。在创新开发与利用的形式上,可借鉴内地成熟红色旅游景区的优秀经验,如通过绘画、歌舞、影视、网络等形式让红色旅游资源活起来,利用数字技术创新红色旅游形式,给游客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文化及旅游等部门应积极对红色资源进行创作,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优秀的文艺作品,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并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用这些传承已久的精神鼓舞教育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让他们了解西藏历史的本来面目,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
(三)深入挖掘红色旅游的教育价值
从需求侧来看,需要创新红色文化旅游活动的内容设计与展现形式。红色文化旅游活动要“创新形式,重视实践”,红色文旅需要从注重红色文化教育转变为红色实践教育。从供给侧来看,需要盘活更多的科技资源。要更新红色旅游方式,利用科技手段增加沉浸式体验,使红色文化“活”起来,人民群众更深刻地领悟红色精神。可以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文化旅游形式,尤其是青少年,可以通过红色旅游进校园的新形式打破红色教育形式相对单薄的现状,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进而达到“铸魂育人”的红色教育目标,做大红色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王伟、土登生根:《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模式研究》,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04):22-29页。
[2]金武刚、赵娜、张雨晴等:《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建设途径》,载《图书与情报》,2019(04):53-58页。
[3]刘安乐、杨承玥、明庆忠等:《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态势及其驱动力》,载《经济地理》,2020,40(06):203-213页。
[4]徐菲菲、剌利青、严星雨等:《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述评》,载《旅游科学》,2023,37(04):1-18页。
[5]邵明华:《文旅融合的内容生产及其三重向度》,载《人民论坛》,2023(18):98-102页。
[6]罗大蒙、吴理财:《文化为魂:乡村文旅融合中的空间重构》,载《南京社会科学》,2023(03):143-150+160页。
[7]谭静:《设计驱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策略研究》,载《经济问题》,2023(09):98-105页。
[8]唐承财、刘亚茹、万紫微等:《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路径》,载《地理学报》,2023,78(04):980-996页。
[9]张群、刘建平:《红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发展研究》,载《长沙大学学报》,2006(06):49-51页。
[10]桂峰兰:《文旅融合视域下整合乡村红色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载《农业经济》,2023(05):137-139页。
[11]李响:《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文旅融合的困境与路径》,载《学术交流》,2021(07):119-129页。
[12]王雄青、胡长生:《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的视角》,载《企业经济》,2020,39(11):100-107页。
[13]邵明华、刘鹏:《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价值意蕴、动力机制与路径创新》,载《图书馆论坛》,2023,43(01):40-48页。
[14]余正军、杨昆:《西藏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载《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14):123-126页。
[15]邢永民:《西藏红色旅游的发展进程、现状及其特征分析》,载《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3):111-119+127页。
[16]丁翠翠:《西藏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西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
[17]丁翠翠、图登克珠:《西藏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表征与影响因素》,载《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1):189-196页。
作者简介
赵丽红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在读
狄方耀 西藏民族大学南亚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二)以市场为导向,深入创新红色旅游方式
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提供人民群众便于接受、乐于接受的精神文化大餐。在创新开发与利用的形式上,可借鉴内地成熟红色旅游景区的优秀经验,如通过绘画、歌舞、影视、网络等形式让红色旅游资源活起来,利用数字技术创新红色旅游形式,给游客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文化及旅游等部门应积极对红色资源进行创作,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优秀的文艺作品,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并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用这些传承已久的精神鼓舞教育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让他们了解西藏历史的本来面目,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
(三)深入挖掘红色旅游的教育价值
从需求侧来看,需要创新红色文化旅游活动的内容设计与展现形式。红色文化旅游活动要“创新形式,重视实践”,红色文旅需要从注重红色文化教育转变为红色实践教育。从供给侧来看,需要盘活更多的科技资源。要更新红色旅游方式,利用科技手段增加沉浸式体验,使红色文化“活”起来,人民群众更深刻地领悟红色精神。可以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文化旅游形式,尤其是青少年,可以通过红色旅游进校园的新形式打破红色教育形式相对单薄的现状,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进而达到“铸魂育人”的红色教育目标,做大红色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王伟、土登生根:《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模式研究》,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04):22-29页。
[2]金武刚、赵娜、张雨晴等:《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建设途径》,载《图书与情报》,2019(04):53-58页。
[3]刘安乐、杨承玥、明庆忠等:《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态势及其驱动力》,载《经济地理》,2020,40(06):203-213页。
[4]徐菲菲、剌利青、严星雨等:《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述评》,载《旅游科学》,2023,37(04):1-18页。
[5]邵明华:《文旅融合的内容生产及其三重向度》,载《人民论坛》,2023(18):98-102页。
[6]罗大蒙、吴理财:《文化为魂:乡村文旅融合中的空间重构》,载《南京社会科学》,2023(03):143-150+160页。
[7]谭静:《设计驱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策略研究》,载《经济问题》,2023(09):98-105页。
[8]唐承财、刘亚茹、万紫微等:《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路径》,载《地理学报》,2023,78(04):980-996页。
[9]张群、刘建平:《红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发展研究》,载《长沙大学学报》,2006(06):49-51页。
[10]桂峰兰:《文旅融合视域下整合乡村红色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载《农业经济》,2023(05):137-139页。
[11]李响:《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文旅融合的困境与路径》,载《学术交流》,2021(07):119-129页。
[12]王雄青、胡长生:《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的视角》,载《企业经济》,2020,39(11):100-107页。
[13]邵明华、刘鹏:《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价值意蕴、动力机制与路径创新》,载《图书馆论坛》,2023,43(01):40-48页。
[14]余正军、杨昆:《西藏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载《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14):123-126页。
[15]邢永民:《西藏红色旅游的发展进程、现状及其特征分析》,载《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3):111-119+127页。
[16]丁翠翠:《西藏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西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
[17]丁翠翠、图登克珠:《西藏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表征与影响因素》,载《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1):189-196页。
作者简介
赵丽红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在读
狄方耀 西藏民族大学南亚研究所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