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甘肃文旅发展报告
2、创新发展夜间经济
做好以夜间经济提升文旅消费活力的顶层设计,优化夜间消费市场活跃的街区、文体商旅综合体、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商业区域布局。以兰州市、张掖市和酒泉市三个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引领,推动天水市、甘南州和临夏州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提升兰州老街、敦煌夜市特色商业街、临夏回族自治州八坊十三巷街区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产品供给品质,聚焦消费热点和新型业态,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落实夜间经济发展税费减免和优惠政策,完善夜间经济发展的交通、安全、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要素保障。以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和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重点,策划系列夜间主题消费活动,适时发放文旅消费券,营造夜间消费氛围。
3、打造避暑旅游品牌
深入挖掘避暑、宜居、康养等特色气候资源,在全省开展甘肃避暑旅游城市(小镇、景区)评选,授权委托甘肃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和甘肃省气象局牵头制定《甘肃避暑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通过评选推动气象品牌价值转化,争取成为避暑旅游产业峰会承办地。优化区域避暑旅游空间结构,重点培育1-2处高能级旅游避暑旅游景区。支持新兴避暑旅游地内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评级。用好黄河风情线旅游热度,将黄河风情线及其沿线的银滩湿地、龙源等景点打造为避暑旅游热点目的地。以平凉市荣获“2023避暑旅游优选地”为契机,推动兰州市、临夏州、甘南州积极争创避暑旅游优选地,培育避暑旅游主题线路。
(四)聚焦关键问题,做好要素保障服务
1、加快重点文旅项目建设
重点推进甘肃省“十百千万”文旅康养创建示范行动项目、甘肃省文旅康养驿站项目、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旅融合项目、甘肃省夜间经济烟火气民生培育提升项目、甘肃省全域旅游示范县民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兰州石佛沟生态旅游示范区、渭河源创建5A级旅游景区提升改造、天水·白鹿仓国际旅游度假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敦煌学研究高地”等项目建设。鼓励文化产业园升级改造,开发小剧场、特色书店、文创小店等文旅消费场所,打造甘肃文旅IP。
2、完善文旅财政支持政策
构建“专项财政支持+地方财政支持+平台财政支持”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财政支持体系。重点扶持省列重点文化旅游项目高质量发展,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发挥龙头项目示范效应。摸清地方财政底细,充分考虑文旅项目的地方财政支持能力,促进各市州协同互补发展。引导构建多元主体融资平台,支持文旅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3、加大文旅发展人才供给
制定文旅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实施“一人一策”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引进高端文旅人才,尤其要加强文旅创意人才和重大文旅项目运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加强“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强与省内外开设文旅相关专业的高校合作,做好人才供需对接。通过与科研院所互派学员方式,推动文旅从业人员与文旅科研互学互促,提升合作效能。开展定期培训和特色培训,整体提升企业管理、导游、讲解员等文旅从业人员素质。优化从业人员性别、职称、年龄结构,建设文旅人才数据库,提升人才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一支适应甘肃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文旅从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克岭、段玲:《文化旅游产业政策量化评价——2009-2021年政策样本的实证》,载《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43-54页。
[2]中国甘肃网:《创历年之最!前三季度甘肃省共接待游客3.03亿人次》,2023-10-23,https://news.sina.com.cn/zx/gj/2023-10-24/doc-imzseseq3250833.shtml,2023-10-30。
[3]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南州扎尕那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2 0 23 - 1 0 - 1 9 , h t t p s : / / w l t. g a n s u . g o v . c n / w l t /c109954/202310/173781560.shtml,2023-10-23。
[4]李少英、李少丽、黄姿薇等:《基于位置大数据的中国5A级景区活力强度空间分异特征与成因》,载《地理科学》,2023,43(7):1239-1247页。
[5]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2023年甘肃省中秋国庆假期文化旅游市场简况》,2023-10-7,https://wlt.gansu.gov.cn/wlt/c108541/202310/173774450.shtml,2023-10-15。
[6]庄军、申明智、谢双玉:《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10):191-198页。
作者简介
金 蓉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做好以夜间经济提升文旅消费活力的顶层设计,优化夜间消费市场活跃的街区、文体商旅综合体、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商业区域布局。以兰州市、张掖市和酒泉市三个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引领,推动天水市、甘南州和临夏州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提升兰州老街、敦煌夜市特色商业街、临夏回族自治州八坊十三巷街区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产品供给品质,聚焦消费热点和新型业态,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落实夜间经济发展税费减免和优惠政策,完善夜间经济发展的交通、安全、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要素保障。以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和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重点,策划系列夜间主题消费活动,适时发放文旅消费券,营造夜间消费氛围。
3、打造避暑旅游品牌
深入挖掘避暑、宜居、康养等特色气候资源,在全省开展甘肃避暑旅游城市(小镇、景区)评选,授权委托甘肃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和甘肃省气象局牵头制定《甘肃避暑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通过评选推动气象品牌价值转化,争取成为避暑旅游产业峰会承办地。优化区域避暑旅游空间结构,重点培育1-2处高能级旅游避暑旅游景区。支持新兴避暑旅游地内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评级。用好黄河风情线旅游热度,将黄河风情线及其沿线的银滩湿地、龙源等景点打造为避暑旅游热点目的地。以平凉市荣获“2023避暑旅游优选地”为契机,推动兰州市、临夏州、甘南州积极争创避暑旅游优选地,培育避暑旅游主题线路。
(四)聚焦关键问题,做好要素保障服务
1、加快重点文旅项目建设
重点推进甘肃省“十百千万”文旅康养创建示范行动项目、甘肃省文旅康养驿站项目、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旅融合项目、甘肃省夜间经济烟火气民生培育提升项目、甘肃省全域旅游示范县民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兰州石佛沟生态旅游示范区、渭河源创建5A级旅游景区提升改造、天水·白鹿仓国际旅游度假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敦煌学研究高地”等项目建设。鼓励文化产业园升级改造,开发小剧场、特色书店、文创小店等文旅消费场所,打造甘肃文旅IP。
2、完善文旅财政支持政策
构建“专项财政支持+地方财政支持+平台财政支持”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财政支持体系。重点扶持省列重点文化旅游项目高质量发展,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发挥龙头项目示范效应。摸清地方财政底细,充分考虑文旅项目的地方财政支持能力,促进各市州协同互补发展。引导构建多元主体融资平台,支持文旅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3、加大文旅发展人才供给
制定文旅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实施“一人一策”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引进高端文旅人才,尤其要加强文旅创意人才和重大文旅项目运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加强“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强与省内外开设文旅相关专业的高校合作,做好人才供需对接。通过与科研院所互派学员方式,推动文旅从业人员与文旅科研互学互促,提升合作效能。开展定期培训和特色培训,整体提升企业管理、导游、讲解员等文旅从业人员素质。优化从业人员性别、职称、年龄结构,建设文旅人才数据库,提升人才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一支适应甘肃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文旅从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克岭、段玲:《文化旅游产业政策量化评价——2009-2021年政策样本的实证》,载《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43-54页。
[2]中国甘肃网:《创历年之最!前三季度甘肃省共接待游客3.03亿人次》,2023-10-23,https://news.sina.com.cn/zx/gj/2023-10-24/doc-imzseseq3250833.shtml,2023-10-30。
[3]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南州扎尕那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2 0 23 - 1 0 - 1 9 , h t t p s : / / w l t. g a n s u . g o v . c n / w l t /c109954/202310/173781560.shtml,2023-10-23。
[4]李少英、李少丽、黄姿薇等:《基于位置大数据的中国5A级景区活力强度空间分异特征与成因》,载《地理科学》,2023,43(7):1239-1247页。
[5]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2023年甘肃省中秋国庆假期文化旅游市场简况》,2023-10-7,https://wlt.gansu.gov.cn/wlt/c108541/202310/173774450.shtml,2023-10-15。
[6]庄军、申明智、谢双玉:《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10):191-198页。
作者简介
金 蓉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