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青海省文旅发展报告
贵德阿什贡国家地质公园
通,持续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着力打造非遗文化和特色民宿,推动区域旅游快速发展,有效推进就业创业、带动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2023年,青海省大通县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旅游品牌体系建设,持续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全国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集中打造形成了朔北窎沟田园风光游、景阳历史民俗游、东峡(向化)休闲康养游、227公路沿线(桥头、塔尔、城关、斜沟、逊让)观光农业游4个生态旅游片区,着力打造了沉浸式夜间消费场景和环线游消费集聚区——“青海湖之夜”。而且,生态旅游成为群众就业创业、致富增收的主渠道,截至2023年年底,全县开办生态旅游接待点近300余家,接待省内外游客164.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9亿元,吸纳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1.5万人次,创收达1.5亿元,其中,脱贫劳动力2000余人。
自2022年起,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巴州镇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产业扶持政策,争取乡村产业振兴扶持资金800万元,对69栋老旧温棚、3处鱼塘及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并建成10座休闲用餐木屋,种植景观花卉,打造了休闲垂钓区、赏花餐饮区、大棚采摘区,实现乡旅融合,今年日均游客量达600多人次,大棚种植、游乐餐饮、休闲垂钓等经营收入达110万元,吸纳100多名当地群众在产业园务工,实现就地增收致富,形成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一体推进的高质量乡村振兴新格局。
青海省文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青海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打造绿色生态宜居舒适现代生活条件为基础,以打造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新高地为目标,以打造文明风尚安定祥和社会环境为重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成效,综合协调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文化旅游得到了质的飞跃。但由于青海省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较差等因素,文旅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一)文化旅游资源缺乏品牌优势
虽然青海省根据州县区域文化特色,创新文旅发展思路,深度挖掘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自然体验、红色旅游、文化体验等新型文旅产品,传统的观光游向休闲体验游转变,全力推出塔尔寺、青海湖、茶卡盐湖、热贡唐卡文化、坎布拉森林公园等高质量精品旅游景点,但多数文旅项目注重外在的形式和风光,忽视了文化内涵的传承和挖掘,导致游客只体验景观,缺乏对当地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不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青海省缺乏高端旅游人才,导致通过借助地方的自然、建筑、民俗、艺术等,政府部门、文旅企业、旅游地居民等共同塑造出一种“真实”的场景和氛围,以“原始性”为卖点以外,很少对文旅项目进行深度改造,树立文旅项目的特殊品牌,未能打响三江源生态文化旅游、热贡唐卡文化、环青海湖线、冷湖火星营地等文旅品牌,未能吸引大量的游客。
(二)文化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较差
文化旅游对于推动文化传播、促进民族交流以及带动地方经济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现阶段,青海省多数文旅设施和服务水平仍然较为落后,这不仅限制了游客的体验质量,也影响了景点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少文旅景点缺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导游服务或者高质量的住宿和餐饮选项,导致许多游客对其留下的印象仅停留在“原始”或“传统”上,而忽视了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由于青海省坎布拉森林公园、塔尔寺、茶卡盐湖、翡翠湖、冷湖火星营地等景点分散较严重等因素,景区的导游服务不专业、交通不便、住宿条件低下、景点缺乏必要的现代化管理,以及客户服务不足等问题较突出,影响游客的直接体验,进一步影响了景区的吸引力和旅游收入。
(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
虽然青海省各州县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古迹、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文化资源,但由于多种原因,优质文旅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合理利用。
一是相关部门在规划和管理上存在缺陷,没有将文化旅游资源纳入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发展框架中,导致
通,持续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着力打造非遗文化和特色民宿,推动区域旅游快速发展,有效推进就业创业、带动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2023年,青海省大通县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旅游品牌体系建设,持续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全国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集中打造形成了朔北窎沟田园风光游、景阳历史民俗游、东峡(向化)休闲康养游、227公路沿线(桥头、塔尔、城关、斜沟、逊让)观光农业游4个生态旅游片区,着力打造了沉浸式夜间消费场景和环线游消费集聚区——“青海湖之夜”。而且,生态旅游成为群众就业创业、致富增收的主渠道,截至2023年年底,全县开办生态旅游接待点近300余家,接待省内外游客164.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9亿元,吸纳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1.5万人次,创收达1.5亿元,其中,脱贫劳动力2000余人。
自2022年起,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巴州镇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产业扶持政策,争取乡村产业振兴扶持资金800万元,对69栋老旧温棚、3处鱼塘及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并建成10座休闲用餐木屋,种植景观花卉,打造了休闲垂钓区、赏花餐饮区、大棚采摘区,实现乡旅融合,今年日均游客量达600多人次,大棚种植、游乐餐饮、休闲垂钓等经营收入达110万元,吸纳100多名当地群众在产业园务工,实现就地增收致富,形成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一体推进的高质量乡村振兴新格局。
青海省文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青海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打造绿色生态宜居舒适现代生活条件为基础,以打造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新高地为目标,以打造文明风尚安定祥和社会环境为重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成效,综合协调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文化旅游得到了质的飞跃。但由于青海省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较差等因素,文旅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一)文化旅游资源缺乏品牌优势
虽然青海省根据州县区域文化特色,创新文旅发展思路,深度挖掘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自然体验、红色旅游、文化体验等新型文旅产品,传统的观光游向休闲体验游转变,全力推出塔尔寺、青海湖、茶卡盐湖、热贡唐卡文化、坎布拉森林公园等高质量精品旅游景点,但多数文旅项目注重外在的形式和风光,忽视了文化内涵的传承和挖掘,导致游客只体验景观,缺乏对当地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不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青海省缺乏高端旅游人才,导致通过借助地方的自然、建筑、民俗、艺术等,政府部门、文旅企业、旅游地居民等共同塑造出一种“真实”的场景和氛围,以“原始性”为卖点以外,很少对文旅项目进行深度改造,树立文旅项目的特殊品牌,未能打响三江源生态文化旅游、热贡唐卡文化、环青海湖线、冷湖火星营地等文旅品牌,未能吸引大量的游客。
(二)文化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较差
文化旅游对于推动文化传播、促进民族交流以及带动地方经济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现阶段,青海省多数文旅设施和服务水平仍然较为落后,这不仅限制了游客的体验质量,也影响了景点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少文旅景点缺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导游服务或者高质量的住宿和餐饮选项,导致许多游客对其留下的印象仅停留在“原始”或“传统”上,而忽视了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由于青海省坎布拉森林公园、塔尔寺、茶卡盐湖、翡翠湖、冷湖火星营地等景点分散较严重等因素,景区的导游服务不专业、交通不便、住宿条件低下、景点缺乏必要的现代化管理,以及客户服务不足等问题较突出,影响游客的直接体验,进一步影响了景区的吸引力和旅游收入。
(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
虽然青海省各州县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古迹、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文化资源,但由于多种原因,优质文旅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合理利用。
一是相关部门在规划和管理上存在缺陷,没有将文化旅游资源纳入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发展框架中,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