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12版
乡村振兴实践现状及对策研究
有了多元的治理主体,还要建立相应的治理规范,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由各类组织起草制定各自的组织管理制度,经自治组织讨论表决通过,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三)推进法治德治融合,育文明乡风建和谐乡村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硬件设施。更要铸魂,增强村民法治观念,提升村民道德素养,建设文明和谐乡村。法治、德治都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手段。要深入推进法律进村入户,把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与农民切身利益相连的法律法规优先送到农民手中,提升农民的学法意愿、守法意识、用法能力。在普法宣传实践中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乡村文化建设、文娱活动,开发一批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产品,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进行推广宣传。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道德引领作用,是优秀传统文化参与到乡村治理的重要体现。要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乡村建设的精神支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孝老爱亲、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等传统美德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发挥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四)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首先,要紧贴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民俗园进行引流,让游客观赏得了坎儿井,品尝得上鸽肉美食,体验得到葡萄采摘乐趣,丰富旅游消费场景,发挥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次,要加强与“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文旅合作,相互宣传推介,学习借鉴十八洞村培育地区特色产品、打造乡村特色品牌的经验,让西门村瓜果等特色农产品走进十八洞村,实现两地旅游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再次,要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充分挖掘村史,建设村史馆,记录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绩、涌现的先进事迹、留下的奋斗足迹,发扬团结奋斗精神,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最后,要围绕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村、全国精准援疆示范点建设目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方面要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另一方面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实践创新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比较优势。
  (五)总结乡村治理经验,探索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基层是人民群众生活休憩的家园,是社会治理最深厚的支撑。从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抓基层、打基础,党始终一以贯之。开展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产业兴旺和文化繁荣是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家园归宿,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目的。要坚持党的领导,以增强领导力和组织力为重点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主体力量,把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作为乡村振兴依靠的根本力量。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改造美化人居环境,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与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要积极探索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建设坚强的干部队伍、严密的基层组织体系、管用的群众工作机制,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牵引作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保障和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载《人民日报》,2022-12-25(01)。
  [2]习近平:《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载《人民日报》,2023-08-27(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载《人民日报》,2021-07-12(01、02)。
  [4]桑玉成:《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载《人民日报》,2020-02-13(09)。
  [5]唐京华、陈宏彩:《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以浙江“千万工程”为例》,载《中国行政管理》,2023(7):6-13页。
  作者简介
  张建军 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程广卫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