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27版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博物馆育人的特点、困境及对策
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激发爱国爱校情感。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具有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6]博物馆通过主题活动、思政讲座、藏品展示、互动体验、数字媒体等多途径展示和教学方式,让大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化的获取教育信息,内化于心,从而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文化性:高校博物馆为大学生文化素养和美育素养提供养分
  高校博物馆具有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特质。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展示极具特色的艺术品、历史文物和科学成果,深化了大学生群体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文化认知力和理解力,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不乏底蕴深厚、造型优美的藏品,以及各类不同形式的艺术展览,能够直接激发大学生审美情趣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集中国传统艺术和生活美学于一体的专题艺术博物馆,以高质量的临时展览闻名行业内外,其中“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等都是极富影响力的展览,将西方美学在东方展出,使得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成为多元化的艺术殿堂。同时,将绘画课从教室搬到展厅,引导学生对艺术大师的真迹进行临摹,进行美育实践,提升个体的绘画能力与艺术修养。
  (四)实践性:高校博物馆是大学生发挥自我才能的实践平台
  高校博物馆是集教学、科研、展览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平台,众多的业务类型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机会。当下各高校博物馆主要以大学生参与博物馆讲解为主,通过专业老师培训、考核上岗,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讲解服务。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通过背诵讲解词,扩展学生知识面,获取更多跨学科知识;通过讲解服务,增强自我语言表达、组织协调、仪容仪表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群体从内到外的全方位发展。上海交通大学以大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组建了百余人的志愿讲解团队,通过举办志愿队伍训练营的方式,开展理论授课、场馆实训、分享研讨、专题培训等活动,培训出一批专业高效、温暖有爱的志愿服务队伍。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博物馆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高校博物馆数量呈不断增加趋势,然而,如何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地,是各个高校博物馆都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当下高校博物馆育人事业中,面临着物质和人力资源保障不足、育人目标与学科教育脱节、实践教育平台形式单一,以及缺乏完善的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四方面的现实问题。
  (一)物质和人力资源保障不足
  资源投入不足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博物馆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根据《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文件,2023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34.4亿元,但与之对应的是,截至2023年5月18日,全国博物馆数量达到6565家,在大部分以文创开发及临时展览获奖程度的申请标准前提下,作为行业博物馆的高校博物馆,文创研发和高质量临展获奖情况都无法与社会博物馆竞争,能够获取国家的奖补资金十分有限。当下,高校博物馆基本采用的是“以校养馆”策略,高校经费亦有限,据了解,大多数高校博物馆中,年度经费只能保证基础的日常运转,大部分成为高校“会客厅”或“成果展”,更没有多余资金进行教育创新和专业人才引进。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根本性的限制了博物馆育人活动的规模和质量。
  (二)育人目标与学科教育脱节
  高校博物馆育人目标与学科教育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高校博物馆“第二课堂”没有纳入大学生的教育体系和评价标准,导致学生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普遍认为高校博物馆教育往往是作为附加的、辅助性的,难以将专业知识与博物馆育人内容有机结合。同时高校博物馆与院系联动不够,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部分高校博物馆只是扮演“搭台子”和“保管员”角色,未能与院系形成良好的育人培养机制,呈现“两张皮”现象。
  (三)实践教育平台形式单一
  高校博物馆虽然给大学生提供了部分实践机会,但是远达不到“三全育人”理念提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效果。据了解,当前大学生主要以参与本校博物馆讲解、行政辅助及部分活动的策划执行工作,基本以博物馆老师主导,学生负责落地执行。这种机械式的工作模式,无法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思维。高校博物馆未能搭建良好的实践教育平台,未能让大学生以主人公的心态和意识主动融入高校博物馆建设,未能充分释放大学生创新潜能,更不可能实现博物馆事业与大学生群体共创式发展的新模式。
  (四)缺乏完善的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
  完善的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是衡量高校博物馆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