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1版
推进一体化 建设试验区 打造总窗口
  创新城市规划模式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西咸特色”的规划理念,构建了全域覆盖、分层管理、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创新“开发单元”综合规划,做到“将每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建立健全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制度,探索地上地下空间分层规划,推行建设用地立体综合开发,实现同步开发利用。制定居住、办公等18类建筑标准,编制建筑单体、居住小区、15分钟便民圈“三个圈层”建设标准,形成了全国首个城市创新性规划建设品质标准体系。
  创新城市建设技术
  在全国率先大面积应用“中深层地热无干扰清洁供热技术”,累计推广2100万平方米,并向北京、河南等地成功推广,为我国北方城市清洁供热提供“西咸样本”。推广绿色建设技术,建成省内规模最大的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累计推广绿色建筑75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2000万平方米,建筑能耗比国家标准降低了70%。因地制宜建设132.7公里综合管廊,以传统管廊十分之一左右的价格实现了70%以上的功能。在全国首批开展海绵城市试点,累积建成面积112.8平方公里,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生态水文示范点,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案例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向全球推广。探索建筑垃圾再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8%,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被评为全国首条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生态环保示范工程”。搭建CIM智慧城市管控平台,建成智慧城管、智慧消防等30个智慧化应用平台,城市综合运行中心建成使用,城市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创新文化保护传承
  坚持“整体保护、系统展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探索遗址保护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编制了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在全国率先实施大遗址保护紫线规划,保护面积200平方公里,划定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并精确定位落实在新区城市规划“一张图”中。全面推行“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制度,严格控制大遗址周边的建筑风貌、高度、体量,空港、沣东、秦汉考古研究基地建成投用。创新文物展示利用,建设长陵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等13座文物展示载体,启动秦咸阳城遗址、建章宫遗址、西汉帝陵等保护展示工程,丰镐遗址、秦咸阳城遗址入选国家“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西汉帝陵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被选为“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太平遗址“边考古、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的工作模式受到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
  今天的西咸新区,新理念、新思路在这里率先示范,新技术、新应用在这里相互融合,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综合功能得到充分彰显。
  十年敢闯敢试 厚积薄发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特区
  2021年3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全面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并将其总窗口设在西咸新区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咸新区将秦创原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举全区之力建好秦创原总窗口。
  科技转化加速释放
  发挥“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全面解开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细绳子”,在全省率先出台16条落实举措,有效破解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问题,实现了“小切口”大突破。启动“先使用后付费”等创新试点,总结提炼“一港模式”成功经验并在全国全省推广。搭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便捷通道,简化认定程序、优化认定标准、实施政策前置,构建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一大批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累计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632家,总窗口高企由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