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8版
创新港的探索与实践
    2019年9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在创新港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

  创新港占地5036亩、建筑面积约500万平方米,是省部共建、校地联建的国家级重大战略平台,定位为“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2019年9月投入运营以来,在聚焦国家战略、汇聚创新资源、对接产业需求、引入金融资本、培育创新生态、培养卓越人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一是创新资源加快聚集。西安交通大学30个研究院、222个研究所(中心)、8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379个科研机构智库已全部入驻创新港,2.1万名学生和1000多名专家教授在港开展科研教学工作。在引入创新主体方面,目前已有60余家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创新港,创新资源聚集成效明显。二是战略功能日益凸显。布局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西部先进核能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项目,在暗物质轴子探测、氢脆研究、合金纳米材料精准合成等多个国际前沿方向取得新进展,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应用到“嫦娥”奔月、科技冬奥、重型燃气轮机、大飞机研发、核电技术等关键领域。三是成果转化持续活跃。与131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建立38个校企创新联合体,组建57名科技经纪人,引入80多支种子天使基金和134家金融机构,转让许可专利1000余件,就地转化188家企业,在全国布局38个科创基地,促成产学研合作2.6亿余元。四是产城融合深入推进。融校区、镇区、园区、社区建设为一体,统筹布局科研、教育、转孵化和综合服务配套等功能,推广应用海绵城市、中深层地热利用、综合管廊、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先进建设技术,为科研人员安居乐业、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最大便利。
  创新港迅速见势成效、打响品牌,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经验鲜活的“一港模式”,即以“校地企联建、企业主体、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为主要特征,以“开放、融合、适用”为重要导向,以“资源进港、成果出港”为代表形态的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
  坚持校地企联建,发挥交大所长、企业所需、地方所能共建大平台
  创新港是西安交大、西咸新区及相关企业共同打造的创新平台。多方共同携手,充分发挥交大在教学科研上的“所长”,充分考虑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上的“所需”,充分用好政府在服务保障上的“所能”,打破围墙办学、双向一体发展,结成更加紧密的创新发展共同体,联合向大吨位“科技码头”和高能级“创新港口”进军。
  (一)学校开门搞科研,建设开放式智慧学镇
  西安交通大学深刻把握大学形态演变大势,坚定走开放办学道路,致力于把创新港建设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在与城市、企业互动融合中共生共荣。一是物理形态开放。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国际先进的学镇理念相结合,实现了校区、社区、园区、镇区“四位一体”发展,如同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一样,一个小镇就是一个大学,一个大学就是一个小镇。二是建设模式开放。借鉴“硅谷”模式,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欢迎国际知名高校、优秀科研机构、领先企业等各类主体,以人才交流、研发合作、项目孵化等不拘一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将创新港建成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实现梦想的家园。三是发展理念开放。大力实施“6352”工程,推动“政产学研用金”6种要素进港,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丝路国际学院3大孵化器,打造